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九峰镇 > 正文

平和九峰镇 古朴风情最诱人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时间:2006-10-27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平和县九峰镇又名九和,俗称鲤城,地处博平岭南段,大芹山西侧。东北距平和县城47公里,距漳州市108公里,西南与诏安县、广东省大埔县、饶平县接壤,为闽粤边界重镇,现有省道郊柏线连接福建与广东两省。九峰总体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境内群山连绵,东部分布30余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海拔1544.8米也在其中。九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无霜期318天。现有土地面积211平方公里,人口4.6万余人,其中95%为客家人。九峰地理独特,风光绮丽。“双髻升曦,九峰返照,东郊春雨,西岭暮霞,天马晴烟,石潭秋月,笔山侵汉,碧水澄波”合称九峰八景。
 
   地面文物丰富
 
   2002年,省政府组织文物专家实地进行文物勘查,在大龙山、小龙山、中心岗发现商周遗址6处。遗物分布范围从100至10000平方米不等,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和原始瓷片。这些遗址的内涵表明,人类在九峰活动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人类在这里的活动已相当频繁;至秦汉,这里为闽越与南越交融地带。六朝九峰属绥安县,隋唐至明,先后隶属漳浦县、南胜县、南靖县管辖。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阳明),奉旨率师征剿闽粤边界“贼寇”,正德十二年(1517)奏请,获准在九峰“添设县治以控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取“寇平而人和”之意定名“平和”。此后432年间,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期,九峰都是平和县治所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9年秋,县治由九峰镇迁往小溪镇。
    九峰地面地下文物众多,尤以地面文物最为丰富,且有相当部分保存完好。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1处,其中文庙大成殿、城隍庙于2000年升格为省级文保单位。城区、乡村保存许多明清时期的寺院、宗祠、家庙、民居、土楼、牌坊等建筑。仅城区和邻近的黄田、福田两个行政村,就有各类明清地面建筑百余处之多。九峰也是土楼分布较多的城镇,现有各类土楼45座。另有明代城墙遗迹、县衙遗址、塔址、古窑址、古井、摩崖石刻以及具有闽南典型特征的近代商业街区。
    由于九峰立县时被“允以府级建置”,因此,建筑规模宏大,各类大型建筑群遍布城区,其中尤以文庙最为壮观,志书称“庙宇轮奂,甲于他邑”。以砖木或砖土木石混合结构的宗祠家庙、民居土楼、近代特色街区建筑等保存数量最多,官庙与宗祠家庙建筑则保存最好。在这里,现存的官庙建筑主要有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崇福堂等,其中以文庙、城隍庙保存最好。城隍庙布局完整,中轴线上大门、仪门(后接通道式戏台)、凉亭、大殿、后殿依次排列,层门洞开,总长73.02米,其中仪门、凉亭、大殿均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纵列式乡土建筑组群。文庙现仅存大成殿、明伦堂二组建筑。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七间(带回廊),重檐歇山顶,前后均设内外双重廊,殿身用七架通梁,斗拱分别雕成莲花、龙嘴喷水状,彩绘十分精美。
    当地民居均为合院式,平面上由门厅、天井(两侧厢房)、正堂组成,当地人称作“四点金”建筑。民居一般单层,单体建筑以顶巷26号为例,其大门一般略有凹进,设在檐柱与下金檩之间;门内多设置木隔断,以屏蔽视线;门厅二侧隔出厢房,天井两侧作披榭或厢房;堂前有廊,堂屋三开间,明间做客厅,二次间用作卧室。“四点金”是单体民居建筑的主体形式,单体民居向两侧或前后扩展,就形成中、大型民居。常见的扩展形式是在堂屋两侧加筑横屋,横屋以长天井作为巷路,一列多间,户门与堂屋相对,形成堂屋二侧的附厝。或将大门后的天井及厢房沿纵轴线方向拉长,如祥庆楼,在厢房中部对称设开敞的厅堂,形成天井周边一正二副三厅堂的格局。几个中型的民居相互围合,又形成大型的民居组合。
 
    历史街区富有特色
   
    街区建筑形式为闽南、潮汕地区特有的骑楼,始建于民国初年,分布广、保存好,尤其以西街段最具特色。
    在这条总面积约7080平方米的街区上,骑楼整体呈纵向对称排列,宽8.40米。沿街设正门,各户面宽度甚小(3.75-4.22米),进深极大(20米以上),呈狭窄的长方形,两天井将之分为前后三进堂,堂屋皆朝向街面,各户之间有共同的山墙分隔。第一进为二层,高8.75米,底层由可以随时拆、装的木板和木门隔为沿街互相连通的人行道与门厅,二层为住房。人行道上以方形砖柱承重,门厅以两侧共用的山墙承重。二层沿街面下部为砖结构墙,上部为木结构栅栏式窗,每户开三窗,部分窗上方有简单的木雕装饰。二进与门厅之间有天井相隔,一层,高4.30米,二进房一侧为通向第三狭窄通道,另一侧为木结构住房。三进与二进之间亦用小天井相隔,一层,高为3.65米,极其简陋,功能为厨房及餐厅。
 
    民俗风情引人
 
    从2000年开始,平和县人民政府开始向省里申报九峰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政府文物专家组一致认为,九峰地处闽粤边境,生活习俗、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闽南与粤东梅州地区的双重特点,这里又是客家聚居地,客家风情极为浓郁。据厦大中文系的有关研究,闽南客家话即以九峰为标准音。民间龙艺、落地扫、铁机艺、舞龙、扎彩楼等各种娱乐风情保留延续数百年,戏曲方面九峰盛行潮剧、芗剧、四平剧、汉剧等剧种,集众多风情民俗于一身。
   两年来,省政府多次组织专家组实地考查评估。专家们在价值评估中写到,由于县治的迁移,半个多世纪来,九峰的经济发展受限于地理条件,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对古建筑和城乡传统风貌的破坏也相对缓慢,众多乡土建筑因此免遭毁灭。400余年来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九峰作为一个生活圈或一个文化圈,保存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和与之对应的乡土建筑。2003年元月8日,省政府正式发文确认九峰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是漳州市唯一拥有这一殊荣的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