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崎岭乡 > 正文

曾春生:扎根山区35年为农村孩子办“名校”

作者:佚名 来源:漳州新闻 时间:2011-09-02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台风暴雨天,最让福建平和县崎岭乡溪头小学校长曾春生揪心。山高坡陡,山路弯弯,山道泥泞,山洪肆虐。当山村教师35年,他坚持护送孩子们上学、回家。

  35年,他有许多机会离开,但他选择坚守。个中原因,他只淡淡一笑——“人生的价值不一样。”

  溪头小学坐落于闽南最高峰大芹山麓,离平和县城50多公里。“破烂不堪的宗祠当教室,坑坑洼洼的黄泥地面,几十张歪歪斜斜的课桌,一块自制斑驳陆离的黑板。”35年前,高中毕业回乡的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教师生涯。

  溪头小学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校长、教师走马灯似的换。现就读福建师范大学的赖苏华回忆道,“我1998年读小学的时候,校舍是木瓦房,桌椅许多是破的,没有完整的窗户,冬天上课冷风刺骨,中午只能吃自带的冰冷饭菜。”

  与办学条件一起滑坡的,是办学质量。上世纪90年代后期,溪头村的孩子开始外出就读;1999年7月,溪头小学因围墙倒塌、教室破烂存安全隐患而被要求整改,学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2000年9月,原先只想一心教书的曾春生临危受命任校长。上任伊始,他就召开全村家长会,恳请村干部、外出乡贤和村民出谋划策,出钱出力,保住学校。“村里的孩子们如果没有知识,甚至连个打工的机会都没有,当时我就痛下决心,一定要把学校撑起来。”

  为拯救学校,曾春生烧了“三把火”:利用捐资修缮校舍;设立奖助学金,鼓励教师安心教书并奖励优秀学生;加强内部管理,建章立制。在县教育局的牵头下,溪头小学和县实验小学“手拉手”,城乡教师互相交流经验,共享教学资源,城乡学生一对一帮扶。从未放弃教学的曾春生也苦心钻研,摸索出了一套针对山区孩子的教学模式——“以大带小、动静搭配”,激励害羞的孩子,活跃沉寂的课堂。

  2001年,溪头小学综合素质测评从倒数第一跃居全乡首位,此后一直独占鳌头。与此同时,曾春生四处“化缘”,竭力改善教学条件。2010年,由曾春生的学生、福建正兴车轮集团董事长赖建辉捐资116万元兴建的新教学楼投入使用,溪头小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室宽敞明亮,食堂设施齐全。下一步曾春生还将争取配备图书室和教学电脑,进一步拉近山区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起跑线。

  曾春生殚精竭虑,一度濒临倒闭的落后山区校“涅槃”重生,成为遐迩闻名的山区“名校”。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赖荣晶说,“近几年,农村校生源减少,这所学校却越办越红火,学生数年年增长,堪称奇迹。”如今,全校有7个教学班、200多名学生;周边4个乡镇8个行政村都有孩子前来就读。

  老区基点村国强乡三五村到溪头要翻过10座大山,走13公里,但村民周南金仍舍近求远,慕名将儿子周荣标送来就读,如今正读三年级。“孩子是去年6月转来的,原来语文、数学才考10几分、30几分,现在已能考60多分、80多分。这里的教师是用心、用爱在教孩子们读书,把孩子放在这里我很放心。”

  家长们的“放心”,源自老师们的辛劳和汗水。包括曾春生在内,溪头小学只有9名教师,其中5名年近花甲。他们每人每周要上20多节课,要翻山越岭家访,暴风雨天要接送孩子,平时还要轮流看护130多名住宿生。

  “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是溪头小学的培养目标,而“不落下一个孩子”则是曾春生的不懈追求。“孩子是每个山区家庭的希望,托起一个孩子的希望,就是托起一个家庭的希望,就是托起一个社会的希望。”曾春生说。

⊙新华社记者 孟昭丽 巫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