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我国西北数万山区农民告别“穴居”时代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7-08-24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新华网银川8月23日电(记者李建敏 曹健)虽然有点舍不得离开从一出生就居住的窑洞,58岁的王桂祥还是希望尽快搬进旁边那三间砖瓦新房——她再也不想一到阴雨天就担惊受怕,唯恐窑洞会突然坍塌。

    “雨水渗进洞顶,然后顺着土墙流到地上,积水多了我和老伴儿就得赶紧用脸盆往屋外淘水。”王桂祥指着屋内洞顶的裂纹和墙上被雨水冲刷过的痕迹说。

    和王桂祥一样,宁夏今年又将有1.3万户农民告别“穴居”时代。

    2005年初,宁夏启动了一项危窑危房改造工程,帮助农户修建新砖房。根据当时的排查数据,南部山区有危窑危房户近4万,其中危窑户占三分之一。到去年底,这项工程已帮助1.6万户、8.3万人乔迁新居。

    在王桂祥居住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大部分人仍住在修建于二、三十年前或更早时候的旧窑危窑,有的人家还在窑洞内支起木柱,撑住出现裂纹的窑顶。

    彭阳县民政局局长尹聚仁说,该县23万农村人口80%住窑洞,其中近2万户约10万人住的窑洞都有或大或小的问题,“影响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

    在彭阳盖一座面积为50多平米的三间砖瓦房花费约2万元,政府根据每户的贫困程度资助3000元或8000元,残疾户会再多给1500元。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千多年前,那时人们便开始依黄土凿洞安身。时至今日,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各省、自治区,如陕西、甘肃和宁夏,居住人口达4千多万。

    窑洞因地制宜而建,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且不破坏自然风貌与生态环境,对被各种污染困扰的现代人来说,堪称“绿色”建筑。

    “彭阳是松软的湿陷性黄土,土壤含砂量较大,土质本身就容易坍塌;这里的年降雨量虽说不大,但时间比较集中,主要在7、8月份,而且降雨范围也很集中;还有老鼠和昆虫钻洞使窑洞容易渗水,这些都是威胁因素。”尹聚仁说。

    自治区民政厅调查显示,宁夏南部山区是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较为严重的地方,每年因此而倒塌的窑洞和房屋达上千间。

    “危改工程第一期将于明年结束,第二期将从2009到2013年实施,再改造5万户危窑危房。届时,居住在危窑中的农民基本上都能搬出窑洞。”自治区民政厅危窑危房办主任刘忠林说。

    对于窑洞这种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老民居方式会不会在宁夏南部山区消失的担心,尹聚仁表示,政府并不要求所有的人都搬出窑洞,有些只需加固就行,还可以继续住人;对那些土质坚硬的有上百年历史的窑洞,政府则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

    “事实上,当地农民还在建新窑,不过一般都用土坯或砖石加固了。他们在新窑里住,或者用新窑和原先居住的旧窑存放粮食和其他东西,对此我们不会限制。”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