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陈炳心:临别再为村民办点事

作者:陈梦婕 段金柱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07-06-05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三年的驻村任职即将到期,但58岁的陈炳心一时还走不了,他自己为自己“找了点事”。

  最近,他从“娘家”华能福州电厂为“他”的村——平和县安厚镇径内村“化缘”的20万元刚刚批下来,准备用来修一段村道、一个村活动中心、一个小学篮球场等,他准备将这些工作大致做完再走。对外人“自找苦吃”的疑问,老陈一笑:“善始善终吧,既然已经做了,就最后再为村民办点事吧。”

  回首当初的下派,老陈坦言“并不是很情愿”,“我快要退休了,自身收入也不错,我不图什么,而且下派这种事让年轻人去做,他们更能得到锻炼。”但一个念头让他坚定了:“既然组织上选了我,而且我也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的苦,能帮就帮他们一把吧。”

  然而,刚到村里,老陈还是心一凉:漫眼望去,除了水稻还是水稻,几乎没有其他更见效益的农作物,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千元,而且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妇女和老人。但面对着“只有800多人,却有4000多亩山地”的景况,从小在福清长大的陈炳心突然来了信心:“以前父辈在海边,土地少,照样敢拼敢闯,过上好日子。径内村有这么多土地,只要肯干,肯动脑筋,怎么会没钱赚呢?”

  老陈开始为村民找出路,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挨家挨户无偿赠送菜苗却少有人要。原来,村民曾经吃过一哄而上种植荔枝,最后换来“增产不增收”的亏,所以对新事物总是本能排斥。更关键的是,由于村里外出的主要道路——通往云霄县下河乡的路还是土路,村民们担心种出来东西却卖不出去。陈炳心磨破了嘴皮子,村民还是一句话:“不赚钱,谁来负责?”

  修路成了老陈心上记挂的头等大事,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他就向“娘家”求援。2005年,他带着华能福州电厂的领导几次入村,一路的颠簸和普遍的贫困让他们深为震撼。临走,他们保证“一定到北京总公司好好汇报,争取资金把路修好”。

  2006年4月,由华能福州电厂投资83万元、2.2公里长的通往云霄县下河乡后山村的水泥路通车,径内村也成为平和县通达沈海高速公路最近的村之一,村民为之一振。

  “农民其实是最讲究实惠的,只要看到赚钱,不用你动员,他自己都会干。”在修路的同时,老陈也引导村民种植经济作物,并首先动员村干部带头示范。张火龙试着种了一分二面积的辣椒,没想到当月就有700多元的收入;村支书张金文则是选择了“长项目”,在做了详细的市场分析之后,他砍掉荔枝树,种上枇杷,并种了3000多棵蜜柚,眼见着行情渐好。

  干部转型了,而且见出了效益,村民们也动了心,种蘑菇的、种蔬菜的、养牛蛙的陆续出现。如今,径内村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种植水稻,发展到现在种植“早钟六号”枇杷400亩、蜜柚1000多亩、蘑菇10000多平方米、冬季种植蔬菜150多亩……

  路通之后,马上见出效应,仅“早钟六号”枇杷运往云霄县销售,就为农民增收30万元。同时,村里200多亩的荒地得到复垦;3000亩宜果山地得到开发,村民争先恐后地种上蜜柚。

  短短三年,径内村翻天覆地,村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即是证明:2004年,不到1000元,2006年,已跃至4500多元。

  在临走的这一年,陈炳心突然发现,村里多了许多新面孔,“好些都是外出打工的,看到在村里干事业一样有奔头,就又回来了,以前在村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陈炳心觉着这就是希望所在:即便自己离开了,这些“新面孔”也会沿着这条新修的路,带着村庄走向一个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