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驻村干部――“议”出致富路

作者:林艺群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07-05-29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这里,过去只有一条凹凸不平的黄土路通向外界,而今车轮底下却是10公里的水泥大道;过去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收入仅有0.8万元,而今通过种柚、种菇、种巨尾桉、养猪,年人均纯收入近3700元,村集体收入近10万元。

  5月10日,笔者带着好奇心,踏进了省重点贫困村平和三华村。一提起这令人叹服的变化,村民们骄傲地说:“是潘书记带着我们大家干出来的。”

  2004年7月,潘家明作为省纪委派驻平和三华村的村支书,一路辗转颠簸来到了这个云雾缭绕的小山村。站在这个海拔600米的边远老区村上,眼见的是山地多、耕地少,气候冷,水源缺。村民的贫穷让潘家明倒抽了一口冷气,但村民渴望的眼神又给了他信心:以“家”的理念经营“三华”,要让“三华”发展起来。

  要发展,首先就得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潘家明向上级有关部门多方争取到帮扶资金155.8万元,重点用于解决上山入户调研中发现的“七个难”问题,即灌溉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为了让这有限的资金发挥尽量大的效用,他采取了“一事一议”政策,即每次村里要做什么项目,就召开村民小组会,由5个小组长发言提出最迫切要解决的事情,一件件摆在桌面上,挑最紧要的事情先解决。

  第一次的“一事一议”,就把硬化村支道,让家家户户通水泥路一事摆上了议事日程。可是,钱呢?村民小组长的眼睛都盯向了第一书记。“村支道硬化受益的是百姓,村部没有专项资金,就每立方米出7包水泥,碎石、沙土和资金,其余的资金由组户协商筹资筹劳自行解决。”潘家明语气不容置疑。

  然而,习惯了上级拨款的5个村民小组顾虑重重,迟迟没有动静。看到这种情况,村两委就先筹资筹劳,修建了村小学门口一条80多米长的水泥路。村民一看,这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还真大大方便出行,省派干部和村两委还真是说干就干,大家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各组有的跟在外打工的人员集资,有的想方设法盘活小组的集体资产,筹得款项后,村民一家大小齐出动投工投劳,仅用半个多月时间,就把水泥路修到自家门口了。其中仅有28户150多人的甲路组筹资了7万多元,修建了2.3公里的水泥路,到大溪镇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3公里多。

  不等不靠,“一事一议”,让农民们修通了“致富”的路子。在以后一次次的“一事一议”上,各村小组长提出的建设问题一个个付诸实施。如为解决村民饮水困难问题,村里重新找了5个水源并分别建5个蓄水池和滤水池,通过集体采购高质量PVC自来水管道直接连到各家各户,大里组为此还在蓄水池写上“喝水不忘省纪委”。

  此外,村电网改造、学校配套设施和村卫生所建设、设置移动信号基站等一个个难题也到在“一事一议”中逐一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