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 正文

技能人才供给不足 福建职教五大难题待解决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7-12-12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新华网福州12月11日电(记者孟昭丽)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发展,福建省的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但相对于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福建职业教育所提供的技能人才,无论是人才的数量,还是人才的结构,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不协调

    在日前结束的首届·福州软件园IT专场招聘会上,IT人才呈现供不应求之势。福州软件园管委会主任表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仅软件园软件从业人员就需要5万人以上,人才缺口很大。

    软件人才的匮乏只是福建众多行业人才紧张的缩影。近年来,福建二、三产业发展迅猛,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强劲。从劳动力供求状况对比看,缺工最多的十个工种分别为:鞋帽制作工、裁剪缝纫工、纺织针织印染工、力工、推销展销人员、电子器件装配工、机械制造加工、普工、饭店服务员、保险业务员。

    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福建每年仍有大量劳动力无法找到工作。    来自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福建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达90.08万人次,其中,求职登记37.86万人次,需求登记52.22万人次。仅从数量上来看,第三季度,福建劳动力市场缺口就达14.36万人次。

    在福建农村,因缺乏必要的城市工作技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很大。福建全省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693.4万人,有转移就业愿望的200.03万人,占28.8%,其中只愿意在本地转移就业的达114.96万人,占57.47%。而有转移就业愿望的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较大。

    福建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充足和供给结构的不完善,揭示出福建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不足。 

    福建技工培养存在五大问题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福建教育界的共识,但职业教育存在的五大问题,仍使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提供大量技能人才的想法难以实现。

    问题一:基础设施设备差,资金缺口多。这差不多是全国众多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的"共相"。2001年到2005年福建省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投入,平均每年递增达10亿元以上,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没有明显增加。大多数公办职业教育学校也只安排人头经费,很少安排专项经费。社会力量投资职业教育也不足,目前福建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还没有一所上万人规模的。

    问题二: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福建省4000多名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占5%。现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很多是从文化课转型的,由于地方政府对教师队伍的准入条件的限制,师资队伍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的比例不合理,以至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不足,教师均超负荷工作。 

    问题三:管理体制与中小学相同,学校办学积极性难于充分调动,办学活力难以充分激发。福建现行的职校大多管理体制基本与中小学管理体制一样,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如人事管理方面,师资的引进要视专业设置而定,专业要有参加实践的机会,职称评定要走"双师型"的途径,现有的政策基本不能配套。在职校办学中,对外在招生、就业、联办等工作中往往要走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对内在利益分配上国家明确提出"要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这些与现行的财务制度有很大的冲突,难以实施。

    问题四:就业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由于用工短缺,缺乏有效宣传和必要的执法手段,福建"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不佳。一些用人单位大量聘用未经职业教育的劳动力,客观上影响了职业学校生源,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问题五:学校与企业不能实现真正合作,职校专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职校与经济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职校与企业的沟通合作是能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但在实际中,企业以赢利为目的,并没能真正与职校进行合作办学。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只是学校送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或向企业输送员工,合作企业并不能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标准,及时提供相关技术的更新信息,为培养人才提供实习的岗位等,更不用说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以至进行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学研合作。企业不能为学校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对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够通畅,教师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教材内容滞后于生产实践。

  加快技术工人培养的政策思考

    针对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福建职业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赖诗卿等人建议,要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在改革方向上,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将每年20万职业院校毕业生培养成20万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首先,重点抓好职业院校改革。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从现有教师队伍中培养,学校要建立起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的制度,把单纯的理论教师转变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开通学校引进"双师型"教师的绿色通道,学校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人事部门要给予优先办理录用手续。

    加强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主管部门要把各学校拥有实训设施、设备情况作为评估职业院校等级达标的重要条件加以落实。各级财政部门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主要应是对学校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

    提高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层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办学目标方向,强化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建设,强化技能训练,开办高级工班、技师班。积极创办福建技师学院,形成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努力构筑海峡西岸技能人才高地。督促企业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落实职工培训经费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薪级挂钩的企业分配制度,在大中型企业推广首席技师制度。 

    其次,推进校企合作进程。职业学校要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比如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训环境;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技师派往学校提供教学服务。同时,地方政府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小企业可以依托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职工培训和职工继续教育等。

    鼓励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一方面,鼓励行业企业举办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维护和增进行业企业的利益,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职业学校可由企业单独办、企业联办,也可校企联办。另一方面,鼓励职业学校创办企业,以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校办企业的发展,以校办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经营收益支持学校建设。

    研究制定鼓励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参与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要指导行业企业履行强化职工培训,举办、联办职业学校,安排教育培训经费,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等方面的责任。同时,为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