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 正文

杜明聪:借问投资何处去 台商遥指杏林湾

作者:佚名 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07-12-10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当杏林被批准为台商投资区的喜讯传回,全区上下欢欣鼓舞,一片欢腾,感觉在50年代就创办的杏林老工业区,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杏林当时一家外资企业都没有。从零到有,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当时招商引资的心情非常迫切,与客商谈判谈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

    ●“祝愿厦门的台商投资区办得又好又快,为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的贡献”。

    1989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厦门经济特区以及管辖的海沧、杏林设立台商投资区;1992年12月13日,集美台商投资区再次获准成立。目前,国家级台商投资区,除了一个在福州外,其余的全部在厦门。可以说,台商投资区的创办,是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合作谱写了绚丽的诗篇。

    岁月如歌,春华秋实。十几年,一路走来,厦门三大台商投资区生机勃发,春潮涌动。这里,不仅是台湾客商钟情的经商宝地,也是世界各地客商喜爱的投资热土,成为海峡西岸最富活力、最具竞争力的投资区域。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展望未来。本周,集美将启动庆祝集美台商投资区15周年、杏林台商投资区18周年系列活动。引用集美区委书记黄锦坤的话,“目的不在于搞庆典活动。我们希望借此机会,总结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创办的经验和做法,能够在未来将台商投资区办得更好更快。”

    “借问投资何处去,台商遥指杏林湾。”早些年,台湾的一家媒体,曾经这样报道杏林的投资环境。

    如今,杏林湾畔,更是风光旖旎,春潮涌动。这里,不仅是台商青睐的投资“福地”,还是世界各地客商喜爱的投资“热土”。

    “1989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厦门经济特区以及管辖的海沧、杏林设立台商投资区,这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大事”。回首18年走过的不凡历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明聪难掩激情,满腔豪情。“它为厦门,为杏林的发展创造了一种难得的历史机遇。”

    杜明聪是杏林西滨村人。1977年离开杏林,就读厦门大学,毕业后,他曾先后在市委宣传部、市委办公厅工作过。1987年后,被任命为杏林区委书记,回到故乡工作。1990年底,他调回市里,先后担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对杏林一草一木十分熟悉的他,亲历了杏林的沧桑巨变,见证了台商投资区的如歌岁月。

    “喜讯传来,一天开了多场座谈会”

    “当杏林被批准为台商投资区的喜讯传回,全区上下欢欣鼓舞,一片欢腾,感觉在50年代就创办的杏林老工业区,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杜明聪的深情追忆,那些久远的往事,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杜明聪坦言,在没有获批之前,区委、区政府都极力争取,希望杏林能够成为台商投资区,当时的心情很迫切。“真正批下来后,又备感压力重大,责任艰巨。”

    他清楚地记得,喜讯传来当天,区里接连开了多场座谈会,区领导干部、国营企业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群众代表都到场了。“大家聚在一起,畅谈创办杏林台商投资区的重要性,为办好台商投资区出谋献策。”

    杏林是厦门现代工业的发源地,早在50多年前就兴建了一批市属国有企业。然而,创办台商投资区前,杏林区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区内没有一家外资企业,也没有任何对外贸易,干部从没干过对外开放的工作。杜明聪回忆说,刚开始,每周都邀请市里有关部门的专家,为区里干部上课,进行专业培训。当时,区里还专门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到深圳去取经,回来后,再给全区的干部介绍经验。

    “立足杏林老工业区,依托厦门经济特区,来办好台商投资区”。杜明聪说,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区里很快地明确了这样的发展思路。“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思路先行,杏林台商投资区就这样有步骤、有计划的一步步地推进”。

    “换行道树,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波动”

    岁月如歌,沧桑巨变。

    回忆杏林台商投资区创办初期的艰辛,杜明聪无限感慨。他说,当时,除了财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外,还首先碰到解放思想的问题。

    他笑着给记者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当时的杏林城区,只有一条主要的街道,就是在原杏林区政府门前的一条很宽的马路,不长,但有6车道,是50年代建设杏林工业区时修建的。路的两边,种的都是木麻黄,时间久了,被虫蛀了。夜里一刮风,第二天,满地都是树叶,树枝易断落,给过往的行人带来极大危险。

    “换种行道树,就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波动。”杜明聪回忆说,当时,岛内的湖滨南路,种的是芒果树。区里经过讨论,决定将木麻黄换种成芒果树。没想到,一些群众早已习惯了木麻黄,不愿意换种芒果树。“为了让群众能接受,我们的干部就下到群众家里,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后才形成了共识”。

    “台商投资区要发展,基础设施必须先行”,杜明聪说,当时,杏林没有一家像样的宾馆、饭店,接待前来投资的台商、外商,都是在私人开的小店里,那些都是简易搭盖的餐馆。

    “然而,杏林当时的财政很困难,一年才300多万”,杜明聪说,大家经过讨论,决定进行适当举债。可是,有些干部对此有顾虑,担心举债太多无力偿还。“经过反复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认为适当的举债是必要的。而且,从杏林台商投资区发展的综合效益看,还是可以偿还债务的,于是就决定通过贷款,筑巢引凤。

    “招商引资,谈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

    有趣的是,杏林台商投资区成立后,首家落户的是一家从事蔬菜加工的企业,即台商投资的欣椿食品有限公司。“杏林当时一家外资企业都没有。从零到有,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当时招商引资的心情非常迫切。”

    谈及与“欣椿”的“亲密接触”,杜明聪记忆犹新。

    “还记得是一个周日的上午,一位去香港的厦门人打来电话,说是带了几位台商回来寻找投资的地方,让我赶快赶到鹭江宾馆见一面”。杜明聪说,当他赶到宾馆时,客人还在吃早餐。当时,见面时间只有十来分钟,他简单介绍了杏林台商投资区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因为,上午客人还要赶往外地。

    “几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我在区里加班处理文件。10点多钟,再次接到电话,他们说考察了龙海、汕头等地后,不满意,又回到厦门,希望再见上一面”。杜明聪说,等他独自赶到鹭江宾馆,已是晚上11点多,谈了半个小时后,那些客商开始对杏林台商投资区感兴趣,希望第二天再详谈。“就这样,第二天区里一班子人接着谈,一直谈到凌晨两点,才把合同签下来。”

    “当时,我们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很高,心情非常迫切,生怕失去每一次的机会”。杜明聪说,与客商谈判谈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谈不下来,第二天继续谈。

    有趣的是,当时,杜明聪家住湖滨南路,夏天的夜晚,谈到凌晨,杏林的一些干部,干脆就住到了他家,用草席铺在地上,简单休息一下,第二天早上接着谈。“就这样,一次一次地感动了台商,一个一个项目地签了下来”。

 “祝愿台商投资区办得又好又快”

    秋之实,源自春之华。

    创办台商投资区前,杏林区内没有一家外资企业。如今,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仅台商投资企业就将近300家。

    “1990年以后,杏林台商投资区开始收获,发展越来越快了”。杜明聪动情地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历届区委、区政府,都为台商投资区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就这样,杏林台商投资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壮大。

    评价杏林台商投资区的创办意义,杜明聪认为,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促进杏林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总量的壮大、财政收入的增加、农民的增收、服务业的发展等。“最重要的是,杏林台商投资区的设立,吸引了许多台商前来投资创办企业”。他认为,通过与台商的交流、交往,使更多的台商了解大陆,更好地做台湾人民的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

    回首台商投资区走过的不凡历程,他满怀感慨和自豪;展望台商投资区的未来发展,他充满信心和期待。“如今,台商投资区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杜明聪语重心长地说,闭幕不久的党的十七大,明确表示“支持海峡西岸及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福建省委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把台商投资区作为海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则提出要又好又快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发展重心从岛内向岛外推进,几大台商投资区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希望几个台商投资区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重新谋划发展的远景”,采访结束时,杜明聪真诚祝福。“祝愿厦门的台商投资区办得又好又快,为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 吴巧平 杨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