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 正文

连城红心地瓜干品牌战略走向中国驰名商标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07-11-23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原本不起眼的小地瓜成长为年产值五亿元的产业,连城县狠抓标准化,实现品牌化,把地瓜干产业做成闽西最大的农业产业。

    最近,“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连城县传来喜讯,连城红心地瓜干集体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当地政府又马不停蹄地忙着申报中国驰名商标。

    2006年全县地瓜种植面积11万亩,加工地瓜干10万吨,年产值5.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连城红心地瓜干产业已成为闽西最大的农业产业。能有今天,它经历了漫长、坎坷的从标准化到品牌化的嬗变和升级过程。

    漫漫标准化栽培之路

    “我家自从采取地瓜丰产标准化栽培后,地瓜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232公斤,亩增加收入92.8元。”北团镇蕉坑村忙着收成秋地瓜的村民江志望高兴地说。今年连城90%以上的地瓜地采用标准化栽培方式栽种了经脱毒后的“福薯二号”、“金山630”、“连旱优8号”等优质品种。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连城出台了地瓜干标准化体系,积极引导鼓励农民科学种植,建立了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脱毒苗推广等地方标准体系。经过多年实验,应用甘薯脱毒苗技术有效防治病虫害,不仅增产15%以上,且地瓜原料质量明显提高。先后引进地瓜新品种26个,还发展加工、鲜食、保健、菜用等多种类型地瓜品种;积极推广执行地瓜丰产标准化栽培,地瓜亩产原先近2000公斤,现在最高可达5500公斤,种植户收入翻番。

    坎坷机械化加工之路

    含硫超标,超市“下架”,媒体曝光……曾有一段时间,“绿色壁垒”使连城红心地瓜干一度出现滞销。罪魁祸首是家庭作坊式加工,这种加工方式设施差、工艺落后、加工质量良莠不齐。为此,连城县加强地瓜干市场整治力度,引导加工企业和家庭作坊推进标准化生产或机械化生产。近年来,连城已投入8000万元建设红心食品加工区,目前已完成第一期150亩加工区建设,有8家规模加工企业入驻,年产值3300多万元,直接解决300多人劳动就业。红心食品加工区第二期工程也即将动工兴建,建成后整个加工区每年将消耗60多万吨鲜地瓜。

    此外,连城还鼓励和引导家庭作坊式加工农户联合引进经济实用的加工设备,用蒸汽烘烤、远红外线烘烤、热风烘烤等高新技术代替以往直接用煤炭明火烘烤。据统计,今年连城机械化加工地瓜干占了全县总量的60%以上。林云功是连城最早投资标准化生产线生产地瓜干的农民,标准化生产造就了企业良好的声誉。他的食品厂每年加工地瓜干产值1000多万元,其中30%的产品销往境外。

    求索品牌化战略之路

    名声打出去后,连城红心地瓜干仿冒现象严重。为维护声誉,打造传统地域品牌,确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连城一方面申请连城红心地瓜干原产地地理标志,另一方面申请连城红心地瓜干集体商标,走保护认证和品牌化战略之路。

    2004年,连城红心地瓜干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原产地标记注册证》。2005年,连城再次启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工作。今年7月,“连城红心地瓜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获得国家通过。

    品牌化战略之路使连城红心地瓜干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份额达70%以上,产品销往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外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而且地瓜干身价倍增,从2003年的每吨4500元提高到2006年的每吨5000元,全县增加收入5000万元。

    品牌化战略之路还延伸了连城红心地瓜的产业链,2006年利用废弃的地瓜藤为主要原料的黄兔养殖达到150万头规模,今年预计可达200万头,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项华宗 罗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