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 正文

福建南安:小村庄培育知识化新型农民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7-10-16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新华网福州10月15日电(尹景羽)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地处闽南山区,640户乡亲中有7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如果加上正就读电大的46名村民,这个村的大学生已达到120多人。

    这个村的党总支计划通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3年内培养出200名“农民知识分子”。

    --文化来武装 企业后劲长

    蓉中村是个小村庄,640户村民过去守在500多亩土地上打转转,日子过得紧巴巴,村里最大的“特点”就是“穷”。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这里的人思变求富,纷纷把眼光投向农业之外。继第一家村办工业企业——蓉中石油化工厂之后,他们又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陆续办起了罐头厂、酱菜厂等,不少农民成了离土不离村的“工人”,兜里多少也有了点活钱。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村民们非农技能匮乏,文化素质不高所带来的局限越来越明显,村上骨干企业石化厂因竞争乏力,市场份额逐渐被人挤占,企业濒临倒闭。

    时任石化厂副厂长、现任村党总支书记的李振生深切感到,村办企业没有人才的补充和文化的支撑,只是土打土闹,早晚得垮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挽救企业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

    为此,他给企业招来第一个大学生,并以优惠政策到处网罗专业技术人才。如今,企业100多名员工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已达36人。这家企业研制开发的“莱克901”汽车制动液等系列产品,享誉国内市场,有的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村民进课堂 家家学习忙

    老石化厂的变化告诉人们,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

    2000年李振生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后,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实施了蓉中村“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为此,村上先后投入500万元,完善了幼儿园、学校、成人教育和专业人才培训等一整套教育培训体系。

    为了给大家学习创造条件,他们与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梅山实验学院挂钩共建,把大学搬到家门口。第一批46名学员,大多是村干部和企业的厂长经理,主修专业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李振生既是学员,又兼任副院长。

    与此同时,他们还以本村的图书馆、科教培训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为阵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开展专题科技讲座,提高村民的就业本领和创业能力。

    最受年轻人青睐的是村里的电脑培训中心,村上购进第一批40台电脑,花钱请来老师,对村民免费培训,并建起了覆盖全村的信息网络。村民可以上网自学,网上寻找商机,发布供求信息。现在,全村家庭电脑基本普及,上网冲浪已经成了村民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今年,蓉中村还设立了专门的教育基金,凡是村民上大学的,村上补贴费用的三分之一;子女考上大学或考上研究生、博士生的,村上都要给予奖励。村民李小海的孩子李超洋在福州读大学,母亲遭车祸后家庭生活遇到了困难,村上一次补助8000元,资助孩子完成学业。

    李振生还自掏腰包,资助10名贫困山区的大学生,学费全包,直至毕业,并欢迎他们到蓉中村来创业。

    文化高的农民富得快,有技术的人才最吃香。浓浓的学习氛围使蓉中村像一个大培训基地:入夜,电大教室灯光明亮,图书馆、阅览室里人们手不释卷,电脑培训中心鼠标轻点,读书学习的场景随处可见。

    --知识添翅膀 天高任翱翔

    通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蓉中村肚子里有“干货”的农民多起来了,许多农民由“农夫”变成了“农商”,一批人成了能创业、懂经营的新型农民。全村现有年产值千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8家,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1亿元,年人均收入10600元,上缴国家税金近1000万元。

    用文化和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农民,不光在自家门口上项目,还在外乡干出了大名堂。村民李秋生瞄准循环经济,广泛考察,潜心研究,2005年投资1000万元在三明市建厂,用冶金废气提炼生产“氧化锌”,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村民李绍青在革命老区瑞金投入3000万元,生产塑钢型材,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知识化促进了蓉中村的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弹丸之地的小村庄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全村已有600多户盖了楼房,不少人家的一楼就是一个小加工厂或门市。十七大代表李振生说:“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秋节前夕,记者在蓉中村看到,原先村上最穷的李演宗一家,三层小楼基础已经打好。李演宗说,肚里墨水少,只能土里刨食,这年头光知道吃苦耐劳不行了,有文化技术才能富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