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 正文

福建粮食供求趋势分析报告透露生活新气象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07-06-24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省粮食局近日发布的《福建粮食供求趋势分析报告》显示,“十五”期间福建省粮食消费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肉、禽、蛋、奶的需求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口粮需求呈递减趋势,食品行业和工业用粮稳步增长。这些变化透露出我省居民生活水平正不断进步。

  口粮消费逐年下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据了解,2005年,全省城乡居民口粮、饲料、食品和工业用粮等五项粮食消费,由2003年的134.5亿公斤增加到144.5亿公斤,人均消费水平由385公斤增到400公斤左右。但是,城乡居民口粮消费水平趋于下降。2004年城镇和农村口粮人均年消费分别为180公斤和250公斤,分别比1995年下降12%和4%;2005年城乡居民口粮人均消费226公斤,比上年减少1.5公斤。

    与此同时,福建省非粮食物总产量发展较快,2005年达1396.62万吨,比1995年将近翻一番,比2000年增长23.91%。特别由于福建省涉粮大型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全省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259.04万吨、602.22万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31.81%、14.15%;其中,牛羊奶总产量增长2.1倍多。到2005年,全省饲料用粮达到48亿公斤左右,比上年增5%,占粮食消费结构总量的33.16%。

    从吃饱到吃好、吃得健康,已成为福建省居民的消费理念。市场消费的大米中大部分属于优质大米,从省外调入的稻谷主要也是优质粮食品种。如丁优米和东北粳米。有储备大米任务的地方,基本上亦是储存优质晚米和东北粳米。

    稳定粮食生产不能动摇

    作为粮食主销区,福建省粮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据分析,“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粮食消费总量预计将超过150亿公斤。虽然,这些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依靠国内市场粮源,全省做到供给充裕、市场粮价稳定。但是,随着农村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供求缺口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仍然警示我们对粮食安全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相关人士认为,应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福建省稳定粮食安全大局的一个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关键是要切实保护基本农田耕地,严格执行耕地保护考核制度,并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根据我省严重缺粮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向粮食主产县实行更多的优惠政策,扩大扶持粮食生产的补贴范围,提高粮农收入,调动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其次,应着力抓好主要商品粮基地县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既保护粮食生产,又增强储备轮换粮源后劲。第三,必须扶持和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大型粮食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村优质型稻谷品种和专用粮食基地,稳定粮食生产发展。

    同时,应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宽供求渠道,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在立足省内,力争保持粮食自给率50%的同时,要进一步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提升“北粮南运”的运输和港口接卸功能;加强和稳定与粮食主产省的长期协作关系,鼓励我省销区到粮食主产地,通过与粮食种粮大户直接对接的方式,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拓宽引粮入闽渠道;并加快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规范粮食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竞争秩序,确保粮食市场收购有序。(记者吴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