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 正文

“十五”以来,我省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作者:记者 吴宏雄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07-04-23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长大了的八闽都市


“晋邑千秋,历沧海桑田,革故鼎新创伟业;江涛万里,得天时地利,继往开来奠宏基。” 
  这副对联说的是泉州古城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至2005年,泉州中心市区建成区像细胞分裂一样,从6.8平方公里扩张到70平方公里,20年“胖”了10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更是突飞猛进,5年增加了近30平方公里。随着城区版图的扩大,街道马路拓宽了,公共设施更齐全了,来往车辆更多了…… 
  “老泉州”记忆犹新,20年前,洛江还属于偏远山区,干部到罗(溪)马(甲)河(市)一带还被称为“下放”,城区之小可见一斑。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泉州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打造了半小时城市群和经济圈,逐步形成以泉州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沿海城市群为骨干的“大泉州”城市化体系,城市建设按照“东进、南下、西拓、跨江、逼海”的空间发展战略,以每年5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快速扩张。 
  泉州,是八闽都市快速成长的一个缩影。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实际上,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和城市化进程史。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把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中心城市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集聚中心和辐射中心,以中心城市的大发展带动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此,省里提出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全省城市建设与发展进入新阶段—— 
  规划为先。以规划为龙头,促进城镇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如今,我省设市城市和73%的县完成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大部分设市城市和52%的县进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所有设市城市及部分县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编制,详细规划覆盖率达70%以上。建设为本。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加快过境快速干道、城市进出口通道、市区骨干道路、桥梁等工程建设,供水、供气等建设项目还做到适度超前,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缓解汽车快速增长对城市交通压力。 
  “十五”期间,我省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达350亿元,是“九五”期间1.75倍。城建各项指标都处在全国较高或领先水平。如今,我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2.06平方米,居全国第7位;城市燃气普及率96.19%,居全国第4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7平方米,居全国第5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92%,居全国第4位。 
  我省城镇化由此快速推进,仅在“十五”期间,城镇化水平就由41.5%提高到47%,到2005年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645平方公里,比2000年449.1平方公里增长43.6%。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的三大城镇群和沿海城镇密集带初见端倪。 
  福建城市的位置在全国凸显。继“海峡西岸”写入中央文件后,《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首次将海峡西岸城镇群作为我国今后大力发展的八个城镇群之一,明确其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发展地区,也是大陆与台湾合作的重要地区,确定了海峡西岸城镇群在全国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省建设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如今有近一半的人口住在城镇。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52%。目前,我省正按照“强化一带、延伸两翼、构筑三圈、整合四湾、拓展六轴”的发展构想,即强化海峡西岸沿海城市带建设,向长三角、珠三角两翼延伸发展,构筑闽江口、厦门湾、湄洲湾(南北岸)、三都澳四大湾区,拓展以高速公路、铁路和江河流域网络形成的具有明显特征的城镇轴,重点加强沿海城市带和三大城市圈整合引导,强化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