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 正文

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海西发展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07-04-23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喜迎省第八次党代会专题报道之一

活 力 迸 发 


  5年来,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安定稳定,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这与各级党组织富有活力,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活力,是旺盛的生命力,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强大动力。近年来,省委按照中央的部署,根据福建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方面,努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全面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边学边查摆问题边整改,全面提升党员素质,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同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好事,让群众得实惠。 
  另一方面,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了公正选人用人制度,从思想教育、制度规范、监督制约、查案惩处、干部保护、廉政责任六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依靠制度的力量,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 
  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激发了各级党组织的活力。广大党员干部努力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公正廉洁的形象”,形成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张仁和、郑忠华、杨仁崔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弘扬平凡之中的满腔热情、平静之中的伟大追求、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多作贡献。城乡基层党组织得到加强,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腐败分子受到惩治,党员干部队伍得到净化。选人用人制度走上规范化,一大批作风正、能力强的干部脱颖而出。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增强,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开拓创新,让各级党组织的活力进一步迸发,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海峡西岸党旗红


  海峡西岸,大潮奔涌;八闽大地,党旗飘扬。 
  近5年,全省各级党委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带领全省人民奋发图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非凡成就。2005年全省GDP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9.5%……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执政能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素质的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近年来,省委前后举办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研讨班,提升了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全省还大规模开展了干部培训,以每人两个月以上的学时,平均每年培训党政干部9.6万人。 
  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在继“三讲”之后,我省两次展开大规模的学习教育活动。2002年,全省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共有4.196万个单位、42.83万人参加,共提出44.6万条的整改措施,群众满意率达到了80%以上,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 
  2005年,根据中央部署,我省全面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历时一年半,共有7.2万名基层党组织、149.6万名党员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突出为民,着力整改,以实际成效证明了“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经测评,全省群众满意率为99.32%。 
  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喜人的成绩—— 
  在教育活动中,全省各地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边学边改,查摆问题,共征求到意见和建议53.8万多条,查摆问题49.1万条; 
  省委、省政府针对群众普遍关注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医疗卫生、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关心困难企业职工生活等问题,筹资50亿元办了16件实事。 
  各级建立帮扶对子17万对,走访慰问困难群众84.3万户,慰问钱物价值3.2亿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29.7万件,高校12.4万名贫困学生得到帮助,新增就业58万人,实现再就业7.8万人; 
  全省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2644个,调整充实基层组织负责人2720名,培训党员骨干4.5万人次;筹集资金1.25亿元,解决1884个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办公场所和活动经费问题;与75271名长期联系不上的党员取得了联系,为17990名党员理顺组织关系;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3860名;全省“两新”组织中,党员3名以上的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员工100名以上有党组织的占66.3%; 
  教育活动的开展使许多思想进步的群众特别是青年人更清楚地看到了党的先进性,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全省共有17.3万人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同比增长22%。经过考察,共有5.3万多人入党,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实施“四个三”工程 推进基层党组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去年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紧扣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全面推进“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实行‘三级选派干部驻村’、加强‘三级核心网络’建设、构建‘三级联动服务网’”的农村党建“四个三”项目工程,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级联创”是指创建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村党组织、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活动。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下发后,省委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活动的意见》、《关于开展创建党的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活动的意见》,《关于开展创建“六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活动的意见》,使这项工作不断深化,目前已成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机制。 
  “三级选派干部驻村”是指从省、市、县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相对后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是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2004年5月,省委作出决定,从省、市、县(市、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省属国有企业和中央驻闽单位中选派党员干部,到后进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任期3年。2004年7月,4134名党员干部选派到村任职,省里每年从省直16个单位落实捆绑资金3797万元用于驻点村。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投入驻点村扶持资金3亿多元。去年,选派干部驻村的208个贫困村的农民人均收入2376元,比上年增长19.5%,远高于全省平均增幅。 
  “三级核心网络”是指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作用网区,以党小组为核心的工作网站,以有带创能力党员为核心的责任网点,形成上下推动、左右联动的农村组织工作网络,更好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目前,全省已有720多个村设置了党总支或党委,依托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农业示范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等设置专业党支部和党小组6000多个。 
  “三级联动服务网”是在市、县、乡三级建立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2001年,宁德市注重整合市、县、乡各级涉农部门的力量和资源,组建农业科技专家、农村实用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科技示范等服务网络。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和125个乡镇均已成立联动中心,1578个村成立了科技协会,设立党员服务网点2540个,组建了由3100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上百支应急分队等。目前,“三级联动网”的做法已在全省推广。 


注重制度创新 探索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省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标准的基础上,加大制度建设力度,走机制创新路子,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2003年7月,在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一周年后,省委下发了《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的若干意见(试行)》,使我省选人用人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同时,加强公正机制配套制度建设,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2002年5月至今,省委开展了票决正厅级领导干部6次,任用了92人;还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选任了副厅级领导干部20人。 
  党风廉政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省委明确提出,要“理直气壮抓发展,旗帜鲜明反腐败”。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六个机制”的若干规定》,把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制度规范、监督制约、查案惩处、干部保护和廉正责任机制,与贯彻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结合起来,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和《党纪处分条例》,对腐败问题实行综合管治。几年来,全省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腐败分子得到惩治,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党的良好形象。 
  全省各级党组织在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中不断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特别是开展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中,总结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了一套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党员学习、教育、管理、民主参与、联系群众和激励保障等六个方面的长效机制。此外,省委有关部门制定了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各项规范性文件,各级党组织普遍健全党员教育制度、健全党内生活制度、推行各项为民服务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亮 点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蓬勃发展。各级党组织切实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健全机制、着力创新,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在大力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坚持建好组织与壮大队伍并重,不断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覆盖面;坚持发挥作用与促进发展并重,增强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力;坚持教育引导与服务激励并重,增强了非公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认同感;坚持加强领导与健全机制并重,努力构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格局。 
  截至目前,全省非公企业共建立党组织6022家,其中建立党委136家、党总支184家、党支部5702家,具备条件的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99%。共有17784名党员进入企业管理层,占非公企业党员总数的24.1%;有6509名党员先后被评为省、市、县级劳模、优秀党务干部、最佳员工,占非公企业评先评优人员总数的85%。中央党建领导小组把泉州市确定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 
党员干部驻村任职成效斐然 
  近年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全省农村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三农”工作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多方探索,我省提出从农业科技推广、土地流转、农业经营等方面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并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强化农村基层组织。2004年7月,从省、市、县(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中央驻闽单位选派出4134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党员干部到后进村、薄弱村任职。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基本形成了“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新机制。 
  高位嫁接,强化核心。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以此带动更多的人才、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重心下移,夯实基础。把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移向农村,构建了一条上下沟通的渠道;互动联动,形成合力。通过下派,推进城市与农村、机关与基层之间的联动,形成推进农村发展的强大合力;一体运作,整体推进。始终围绕发挥村支书的核心作用,与村里“六大员”相互配合,形成一体运作的有机整体,全面开展“挂村服务、互动联动”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维护了农民利益,增强了基层活力,强化了思想教育,培养了后备力量,在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出新出彩
 


  目前,全省共有75000多名流动党员。针对流动党员的特殊情况,我省各级党组织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着力改革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出新出彩。 
  围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个目标,各级党组织将那些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纳入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采取寄发学习材料、建立学习档案、开设网上党校等灵活形式,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学习教育。 
  围绕增强党员队伍活力这个关键,各级党组织着眼于管住、管活,建立流动党员队伍动态管理机制;着眼于搞好服务,建立流动党员激励保障机制;着眼于从严治党,建立流动党员的目标考评机制。目前,全省50名以上员工的“两新”组织有党员的占90.3%,100名以上员工的“两新”组织有党组织的占66.3%,有3名以上党员的“两新”组织全部建立了党组织。 
  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各级党组织结合流动党员的生产、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技术创新大比武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实践先进性。 
  围绕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各级党组织完善网络阵地,着力构建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流出地和流入地互动,着力构建双向管理机制;落实联系责任,着力构建服务创业机制等等,积极探索建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