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引进来耀眼夺目 走出去别有洞天——改革开放30年漳州外经贸事业发展综述

作者:佚名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08-12-02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1985年,漳州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地区;1992年,国务院批准东山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994年,国务院把漳州市定为全国外向型农业示范区;1997年,国家外经贸部、农业部和国务院台办联合批准漳州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驻足时光的肩头翻阅历史,紧随改革开放的浪潮凝神回望,30年来,漳州外经贸事业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天,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利用外资:成就斐然  渐入佳境

  改革开放初期,漳州最早利用外资的形式始于“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1980年,漳州引进了第一家三资企业——由台胞张先生投资创办的诏正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这同时也是福建省第一家注册登记的台资企业,拉开了外商在漳投资的序幕。

  据漳州市外经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初期,来漳投资的外商都是港商台商,当时都属试探性投资。外商们设备自带,在租赁的工厂搞来料加工贸易,主要涉及工艺品、服装等为数不多的行业。那个时候,是漳州外经贸的起步阶段。

  不过,由于开放初期,漳州的软硬件投资环境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要求还不相适应,道路交通不便、通讯落后、水电缺乏以及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制约了外商投资。

  为了改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收外商投资,1990年,漳州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大道路、港口、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平台,筑巢引凤。除此之外,还成立外商投资工作委员会,专门协调指导外商投资工作,简化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清理涉外收费,受理外商投诉,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建设、生产经营、出口提供一条龙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使外商在漳投资安全、方便、有利可图,增强外商来漳投资信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漳州掀起了开发区建设高潮,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市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漳州开发区由招商局、中银集团、交通部、省、市、县等联合投资;角美开发区与港商合作成片开发;蓝田、金峰、绥安、闽粤边界开发区就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福建南部海岸上。

  目前,全市有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已经成为漳州利用外资最具吸引力、外商投资最活跃最集中的重要区域,成为漳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城市建设的新区。至2007年底统计显示,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投入102.84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开发使用面积14.79万亩,占规划面积29.85万亩的49.54%,建成投产开业企业2244家,其中规模企业607家,2007年完成工业产值575.30万元,出口创汇25.02亿美元,财政收入25.39亿元。

  近年来,漳州坚持实施“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战略,着力打造海峡西岸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投资外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产业遍及漳州各个行业。目前,漳州已基本形成食品工业、机械工业、电子信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和钢铁工业、汽车工业、船舶工业、能源工业四大战略产业格局,外商投资企业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外资企业成了“3+4”产业布局的龙头企业,如钢铁产业的统一马口铁、凯景钢铁、嘉年钢铁,能源产业的后石电厂,机械产业的诺尔港机、中集集装箱、豪氏威马、福贞金属,食品产业的东海冷冻、亚细亚食品、泰山饮料、天福茶业、信华食品、大闽食品,电子信息产业的灿坤产业,汽车产业的金龙客车、福环汽车,船舶产业的神舟造船工业有限公司等。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漳州共吸收外商投资项目4982个,合同外资175.60亿美元,实际到资94.25亿美元。按照可比历史口径,2007年合同外资13亿美元,实际到资8.3亿美元,分别是1980年的325倍、276.7倍。这其中,来漳投资的台资企业撑起了漳州产业的半边天,截至2007年底,漳州全市累计引进台资项目2270家,合同台资81.74亿美元,实际到资49.75亿美元,漳州也成为全国台商投资密集区之一。

  外贸出口:大步迈进 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前,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由国家垄断。1980年,整个漳州只有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龙溪支公司等三家国有外贸企业拥有出口经营权,出口产品单一,当时年出口总值仅为49.63万美元。

  30年来,随着引进外资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外贸出口一直持续稳步上升。据统计,从1985年的500万美元,1990年的0.94亿美元,1995年的3.5亿美元,2000年的5.75亿美元,到2007年全市出口达到34.17亿美元,与1985年相比,增长了683倍。

  出口主体不断扩大。1988年,漳州制药厂作为生产企业,在我市率先获得自营出口经营权;1999年,海魁水产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我国入世后,对外贸易经营权全面放开,2004年8月进出口经营备案登记权下放到地级市,我市登记企业数量逐年增加,2005年登记148家,2006年登记151家,2007年登记183家,形成了国有、民营、三资企业竞相进出口的大外贸格局。以2007年出口为例,全市三资企业597家,出口26.7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8.16%,民营出口企业238家,出口5.13亿美元,占15.02%;国有出口企业39家,出口2.33亿美元,占6.82%。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1981年,全市出口只有水仙花、桂圆干等9个品种,发展到如今出口食品罐头、纺织服装、机电设备、影音家电等20大类数千个品种,产品附加值也由原来的初级产品向加工制成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其中,传统产业欣欣向荣,产品出口量稳步攀升。如农产品出口一直位居福建省首位,2007年我市农产品出口总量近11亿美元。罐头、熟肉制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制品、保鲜蔬菜、保鲜水果和花卉苗木等七大宗产品出口量居福建省第一,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上。新兴产业生机勃发、后来居上。2003年,漳州机电产品首次超过食品成为最大出口产品。几年来,灿坤家电、万利达视听设备、诺尔起重设备、中集集装箱年均出口都在1亿美元以上。漳州片仔癀、宏源表业、盈丰食品、正兴钢圈、多棱锯条、同发食品等7家企业获批为省级出口名牌。

  出口市场日益多元化,从1980年仅出口到香港、澳门和马来西亚三个地区和国家,发展到出口全球六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出国门: 携手合作  别有洞天

  改革开放30年来,漳州不少企业把触角伸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1984年,漳州首家境外企业华冠实业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也就是后来的漳龙实业有限公司。 

  之后,我市一些规模企业加快境外投资,南靖万利达视听有限公司、东山海魁水产集团有限公司、龙海市华艺钟表有限公司、漳浦盈丰食品有限公司、龙海多棱锯条有限公司、福建向荣建设集团、漳州宏源表业有限公司等相继在香港、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阿联酋等2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公司,总投资额10030.43万美元,主要从事境外加工贸易、进出口贸易、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业务。

  同时,漳州对外劳务包括对台渔工输出稳步开展。我市从1989年起开展对台远洋、近洋渔工劳务业务,到2001年共派出海上渔工20700人次,合同金额12488万美元,获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由于漳州对台输出渔工勤劳诚信,成为海外劳务市场颇受青睐的品牌,2007年漳州轮船有限公司得到商务部批准,可向境外派遣海员和各类劳务人员,我市外派海员实现了零的突破。

  “引进来”和“走出去”,开放的漳州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满怀豪情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创造更灿烂辉煌的明天。

  ⊙ 记者 周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