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奏响漳台经贸合作之歌的第一个音符

作者:佚名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08-11-25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28年前,当台湾商人张正光在漳州诏安创立福建省第一家台资企业时并未想到,自己已经奏响了漳台经贸合作华彩乐章的第一个音符。

  赴漳台商的“先行者”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大幕的揭开,冰封许久的两岸关系也开始萌生复苏迹象。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台湾企业家开始将目光投向祖国大陆,有些开始冲破台湾当局的重重阻碍,冒着种种风险以各种方式踏上海峡对岸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彼时,在香港经营水产品生意的张正光也萌生了到大陆创业的念头。祖籍地的浓浓乡情、当地丰富的水产资源以及靠近深圳海关便于货物出口的地理位置,使得年近六旬的张正光毅然决定在诏安开始自己的“二次创业”。

  来到诏安后,虽然当时生活及创业条件十分艰苦,但祖地乡亲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支持,坚定了张正光在祖地创业的决心。由于当时在政策上没有先例,公司的创立一波三折,当年的诏安县对外贸易领导小组牵头有关部门,不厌其烦地为公司办理各种落户手续,有关部门还带着张正光四处选择公司的落脚地点,最终选定了位于桥东镇西山村的国营西山农场,这里地处入海口,处于淡水、咸水交汇地带,是搞水产养殖的天然宝地。

  1980年7月1日,筹备了整整一年的诏正水产联合公司终于注册成立,张正光以港资名义入股,西山农场以土地作价入股,注册资本36万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第一家由台商投资的企业就此诞生,此时距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还有7年时间,张正光可谓是赴漳台商的“先行者”。

  摸石头过河的“探路者”

  诏正水产联合公司成立后,张正光作为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负责日常经营工作,时任西山农场场长的诏安人何济寿任董事长,主要负责协调各种手续办理,公司有员工30余人,包括张正光请来的两名台湾管理人员。由于是第一次以董事会制度来管理公司,对于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何济寿及同事们来说,从机构设立、人员分工、公司运作到分红实施等一切程序都是陌生的,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张正光自然成了公司的主心骨。公司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主要从事鳗鱼、石斑鱼、跳跳鱼等水产品的养殖和出口业务,在颇具商业头脑的张正光的带领下,公司的经营和收入一度如日中天,诏正水产公司的名头也在闽粤之界越叫越响。

  “当时很多人连‘公司’、‘董事长’的名词都是第一次听说,台湾人来办厂更是一大新闻,省内外很多客人纷纷慕名前来公司参观。”何济寿回忆起公司创立之初的盛况时说。后来,由于种种内外部原因,公司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那时没有一点经验,书报上也看不到相关的例子,创办、经营这第一家台企真是摸着石头过河。”时近三十年,年过花甲的何济寿回忆起当时与张正光并肩创业的往事时感慨良深。

  勇于吃螃蟹的“引领者”

  虽然公司最终“昙花一现”,但张正光敢于“吃螃蟹”的勇气和深远的商业眼光,为后来的台商树立了榜样,使漳台两地经贸交流迈出了里程碑式的第一步。时光流转,改革开放之初回到祖国大陆创业的首批台湾“探路者”们,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日渐模糊,知道“张正光”和“诏正水产”的人已不多,但继着张正光的脚步,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台胞跨过浅浅的海峡,回到祖地寻根谒祖,投资兴业。在改革开放洗礼中日新月异的祖地漳州,也以更加宽厚的胸怀和更优越的投资环境迎接台胞们的归来。目前,已有近2500家台资企业落户漳州,漳台经贸合作之歌正越奏越响。

  ⊙记者 张俊毅 通讯员 沈丽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