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龙头舞动 带活全局——漳州市实施依港立市战略回眸

作者:佚名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08-09-05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盛夏的龙江大地处处生机盎然,港口码头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工厂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繁忙,项目工地上车来车往、货进货出,一股加快港口大发展、推进经济大繁荣的热潮奔腾不息。漳州,这座千年古城,已经从人们记忆中的传统农业大市悄然向以港口为龙头的工业强市转变,依港立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回顾漳州市确立和实施依港立市战略的历程,可以更深切体会到市委、市政府经过深思熟虑作出这一战略抉择的重大意义,体会到漳州干部群众建设海峡西岸港口大市的雄心壮志和不懈追求。  

  ●良好的岸线资源,是确立依港立市战略的前提

  地处闽南金三角的漳州,自古就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商埠,全市不仅拥有长达715公里的海岸线,而且深水岸线资源丰富,可规划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30多个。其中,厦门湾南岸、东山湾均为天然深水优良港湾,古雷港更是被誉为“世界罕见、国内少有”的良港,最深处可建30万吨级以上泊位。同时,漳州北接厦门,南连广东,面对台湾,背靠腹地,拥有与港口配套、相得益彰的区位、交通和丰富的土地、淡水、劳动力等资源,发展港口经济尤其是临港工业的基础条件良好、潜力空间巨大。港口资源是漳州不可多得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漳州加快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

  ●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是实施依港立市战略的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位运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漳州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总量不够大、速度不够快、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漳州由闽南金三角中最耀眼的一角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广大干部群众想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漳州决策者顺应民意,因势利导,在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之后,指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有力最有效的支撑是港口,最具潜力最具希望的也是港口,必须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把港口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以临港产业尤其是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工业的不断壮大,奠定了依港立市的坚实基础

  通过主攻工业重点,近年来,漳州市培育壮大了食品、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和钢铁、汽车、船舶、能源四大战略产业,形成石化、汽车船舶、港口设备、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电子仪表、石英钟表、果蔬加工、粮油加工、水产加工、建材、医药、家具等13个特色产业集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总量扩张和实力提升。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212.59亿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比2001年翻了两番多。漳州工业已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期待着向更高层次提升发展,而发挥港口优势,发展港口经济,正是因应这一内在需要的有力决策。

  ●海西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依港立市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有序有效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漳州如何为海西建设多做贡献,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道试题。2006年召开的省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漳州要发挥、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充分挖掘沿海港口优势、外向带动优势、对台合作优势,突出特色、积聚实力,促进全省沿海的全面繁荣。这对漳州在海西战略中的定位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要求,其中特别突出了漳州港口优势的重要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与漳州人民的愿望不谋而合。广大干部群众敏锐地意识到,以港口为龙头带动全市发展,在海西建设中展示作为,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漳州要实现发展新跨越,希望在港口,潜力在港口,优势在港口。”2006年10月,市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依港立市的决策,吹响了漳州进军港口的号角。2007年5月16日,市委九届三次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实施依港立市战略的若干意见》,作出了关于实施依港立市战略的决议,再次奏响了发挥港口优势、推进经济跨越的强音。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依港立市战略实施一年多来,漳州市全市上下凸显港口的龙头作用,进一步舞动“龙头”,突围而出,带活全局,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大跨越。 

  ——促进开放发展大跨越。港口经济是开放的经济,随着依港立市战略的深入实施,作为我国较早对外开放的滨海城市之一,漳州市融入海西、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综合优势、后发优势越来越明显。

  在实施依港立市战略中,漳州市逐步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启动七个港区的开发建设,各港区码头、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至2007年,全市共投入1亿多元用于码头、道路、供水、配套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已建成生产性泊位5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3个。特别是已开工建设的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四区30万吨级大型泊位码头,是目前福建正在投建的最大码头,其辐射半径可达2000公里。建成后将吸引全省各地、潮汕地区、赣南地区乃至珠三角以及我国中部地区更多的散货,从漳州装载上船,运往世界各地,使漳州成为东南部沿海的物流中心。

  同时,漳州还加快基础设施和疏港网络建设。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厦漳跨海大桥、港尾铁路支线、滨海一级公路、厦成高速公路漳州段等项目加快推进;古雷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纵三横”4条道路建设扎实推进。其中,滨海一级公路总长203公里,沿途经全市五个沿海县(市),连接七个港区,不仅是我市各主要港区的重要快速疏港通道,也是我省滨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有利于加强我市与全省及广东等地的经济联系,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港口码头和与之相配套的铁路、公路、桥梁不断完善,有效推进了我市开放格局从局部、区域性向面向全国、全世界转变。目前,我市已和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漳州港内贸航线已辐射到上海、天津、营口、青岛、海口、宁波等国内主要港口,并开通了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多条国际航线,仅去年就新增航线10多条。港口已成为我市集聚生产要素、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区域的分工与协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推进产业发展大跨越。实施依港立市战略以来,通过舞动港口龙头,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我市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向更高阶段迈进。

  临港产业与港口物流发展取得新突破。钢铁、汽车、船舶、电力等临港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招银港区2个1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石码港区龙池金帝码头、后石港区港尾一级渔港和海洋石化25万吨级码头、古雷港区一德石化5万吨级码头、东山港区大澳中心渔港、诏安港区赤石湾一级渔港以及福欣不锈钢、金龙客车、日产游艇、台湾玻璃、旗滨浮法玻璃、汽车线束等一批临港产业、战略产业重大项目相继引办成功并陆续投建。全省最大的不锈钢项目福欣不锈钢,首期建成年产值可达300亿元,约相当于2007年龙海市整个规模工业产值,工程全部达产后产值可达1000亿元,约相当于2007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生产的1.25毫米不锈钢薄板,可填补国内同行业空白,将进一步增强我国不锈钢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在临港项目带动下,我市产业集聚日益明显,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汇聚40多家民营造船厂,形成延绵数公里造船工业走廊的龙海市,成为闽南地区最大的涉台、涉外综合型民营修造船基地之一;神州游艇、帝王游艇、毅宏游艇、日产游艇的投产和开工建设,使漳州逐步成为全省游艇制造中心之一;拥有诺尔港机、中集集团、豪氏威马等大型临港企业的招银港区,今年来港机设备出口增长十分迅猛,正发展成为海峡西岸港口装备机械制造出口基地;全市电力能源工业持续发展,年产值近百亿元;家电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年产值超过60亿元;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已有关联企业80家。同时,我市通过积极参与厦门港物流分工,引导本市和其他地区货源从漳州港进出,有效促进了港口物流业快速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不断扩大。漳州港已成为福建省第四个迈进千万吨级的港口和最大的粮食、木材进出口港。今年上半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700万吨,增长44.0%,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2.46万标箱,增长91%。

  工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我市持续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大力改善项目引办条件,解决影响和制约项目用地、用工、融资等突出问题,在去年全市超额完成“千百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93个,投资上亿元工业项目124个,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市食品、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和钢铁、汽车、船舶、能源四大战略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80%,轻重工业比重更趋合理,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22.6:43.4:34.0,第二产业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通过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产业链招商,发展产业集群,培育了一批总量大、发展前景好、在产业发展中起龙头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全市已有华阳电业、灿坤实业、正兴车轮、万利达集团等多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同时,全市品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至2007年底,工业产品中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7件,省级著名商标76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8项,省级名牌产品72件。知名品牌已涵盖几大重点产业,有力地提升了“漳州制造”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推动了全市产业发展向更高阶段发展。

  港口经济发展还带动了城市的兴旺和城镇的繁荣,活跃了商贸旅游。2007年全年沿海县(市)接待游客超过45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40亿元。

  ——推进区域发展大跨越。依港立市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漳州南部和山区县发展带来机遇和活力,改变了以往全市发展主要依托中心城区和九龙江沿岸一带拉动的局面,促进了县域经济日益繁荣,推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沿海各县(市)勇于探索,扬帆出海,先行先试,大力引办船舶、石化、能源等临港工业项目。龙海市按照“要在港口经济发展上起龙头作用、在城镇建设上起带头作用、在对接厦门发展上起独占鳌头作用”的要求,不断推动临港工业发展,福欣不锈钢已完成土地平整,正进行地质勘探,后石港区海洋石化25万吨级码头已开工建设,后石电厂扩建7号机组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漳浦县立足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的实际,推进港口规划建设,形成两个大港区(古雷港区和六鳌港区)的港口经济发展格局;大唐风电三期工程投产后,将成为全省最大的风电场。东山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获国台办批准,海魁公共保税仓项目获厦门海关批准,旗滨玻璃首条生产线计划年底点火试产,南通华浮船舶总投资由原来的15亿元增加到35亿元。总投资近亿美元大型船舶修造厂落户诏安。云霄引进总投资10亿元的造船项目,国电集团漳州核电站筹建组也已进驻开展前期论证工作。初步统计,沿海县(市)共有计划投资上千万元的临港工业项目45个,其中在建项目23个,建成投产项目15个。

  山区县主动树立目光向海、思路通海、发展面海的思想,积极服务港口发展,接受港口辐射。平和县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投资3亿多元,对贯穿全县92公里的经济“大动脉”——官九线进行改建,突破了通往广东、漳州、厦门的交通瓶颈,促进农产品出口,带动了加工、保鲜、贮藏、运输、营销等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南靖、长泰、华安等县主动对接漳州中心市区、港区及周边地区,努力承接港口产业转移,成为港口经济发展“后花园”。2007年入围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的华安县致力优化环境,确保承接沿海辐射的项目以最快的速度落地投建。该县投资3亿元的紫金建材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一个月,从开工到投产仅四个半月。

  ——推进漳台合作大跨越。实施依港立市战略以来,漳州市充分发挥我市既处海西前沿,又是台胞主要祖籍地、台资密集区的独特优势,放大海西效应,做足对台特色文章,漳台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

  突出先行先试,提升漳台农业合作水平。目前,漳州已累计批办台资农业近千家,约占全省的1/2,全国的1/10,先后引进台湾农业良种1600多种,引进台湾农业加工设备4000多台(套),吸收先进的农业种养、加工制造、包装技术500多项,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生产能力,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加快规划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全面拓展提升漳台农业合作层次。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对台招商引资。突出用好招商平台,努力拓宽招商引资渠道,近年来,全市已引进投资上千万美元台资工业项目100多家,上亿美元的有4家;年产值上5亿元的企业6家,上10亿元企业2家。华阳电厂、灿坤家电、统一马口铁、泰山企业、天仁集团、长春化工等一批台湾百强大企业投资办厂,有效推动了漳州电力、材料、食品、家电等主导产业、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也进一步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到漳州投资兴业,形成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改变了台商由过去个体分散行动,发展到数家产业关联的联合行动,或由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企业来漳投资,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至2007年,漳州已累计引进台资企业2270家,合同台资80亿美元,实际到资50亿美元,均占据福建省“半壁江山”。

  打响“祖地”品牌,增进两岸交流合作。漳州的对台“五缘”特色鲜明,“祖地品牌”效应不仅吸引广大台商到漳州投资生产性行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胞前来寻根谒祖、观光旅游。据统计,2007年来漳台胞大幅增加,仅漳州市为台湾居民办理来往大陆各类签注即达2.1万多人次,比2006年增加了10多倍。

  突出对台贸易特色,活跃漳台贸易往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特许东山关区(辖云霄、漳浦、诏安、东山和常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台小额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并办理出口核销手续以来,漳州对台小额贸易业务日益活跃。多年来,东山关区对台小额贸易额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已成为台湾的一个“菜篮子”基地。目前,漳州已有5个台轮停泊点和5家对台小额贸易公司,通过台轮停泊点和海上渔民的自发交易,累计对台小额贸易出口2.28亿美元,约占福建省的40%,对台小额贸易成为了漳州对台贸易的显著特色。

  回望漳州一年来依港立市的实践,也要清醒看到,我市港口经济尚属起步阶段,发展水平与丰富的港口资源还很不相称,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依港立市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新思路、新举措和新作为推进港口经济的全面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再上一个新水平。

  依港立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带来漳州经济发展指标上升、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漳州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启示之一:海峡西岸港口大市这一漳州城市发展的定位准确可行。

  一个城市的发展定位,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定位准确不准确,是否可行,都直接影响着发展大局。依港立市是漳州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立足我市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2007年,福建省委提出“构建扩大开放的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的新要求。既处海峡西岸,又是“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漳州的双重身份赋予了其更加重要的责任。漳州要抓住海西战略深入实施的重大机遇,加速崛起,优势和潜力在港口,突破口和提升点也在港口。为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紧紧把握当前两岸形势出现积极变化的机遇,以港口发展为龙头,突出发挥对台优势,坚持先行先试,响亮提出了“海西建设,漳州先行”的口号,致力建设海峡西岸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漳州的发展定位和战略日益明晰,实施依港立市战略,加快港口建设与发展,真正的扬帆起航了。一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说明,依港立市是漳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

  启示之二:上下衔接而又持续有效地坚持重大战略决策的做法,是推进依港立市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一个城市也是这样,政策、思路、举措不宜变换不定。纵观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与当地持续衔接的执政思路和举措是密不可分的。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漳州吹响从农业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型的号角之后,历届漳州市主要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而又与时俱进地推进重大决策的有效衔接和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作出全面实施“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的战略决策,是在承接以往漳州领导者发展思路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从世纪之交作出加快漳州工业化的重大抉择,到2002年确立“工业立市、开放强市、实干兴市”的发展战略,再到2006年转为实施“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战略,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地重视发展,政策思路是一贯的、对接的,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了漳州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速。

  “四市”战略本身也是一个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依港立市是龙头带动,工业强市是主导支撑,而开放活市和科教兴市则是动力保障。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已对实施依港立市、工业强市进行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并将对开放活市、科教兴市陆续研究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促进、有序推进的政策体系,确保市第九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正是由于漳州形成了一个上下衔接而又持续有效的决策的做法,依港立市战略才能如此顺畅地推行,取得显著的成效。

  启示之三:全社会形成共识、形成氛围、形成合力,是推进依港立市战略深入实施的法宝。

  依港立市战略的制订和实施,经过了深入调研考察,反复研究探讨,科学分析和民主决策,代表了漳州干部群众的集体意志,因而也得到各级各部门的理解、拥护和支持。为了掌握实际情况,市委办、政府办等12个部门组成工作组深入各县(市、区)和漳州开发区调研港区建设情况,并到厦门、泉州参观考察,借鉴经验;为了进一步摸清全市港口发展现状,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沿海各县(市、区)实地调查研究;为了深入探讨建设港口大市的条件和机制,市领导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上,公开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市委经济工作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依港立市”,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纷纷发表意见看法;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市“两会”上,围绕“依港立市”,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依港立市的发展战略在一次次的调研、一次次的研讨中,经过反复的推敲,得到反复的论证,逐步明朗。

  依港立市战略出笼后,新闻媒体跟进宣传,有效引导,释疑解惑,形成全市上下关注、支持和投身港口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推进依港立市的强大合力。市直各部门特别是涉港单位更是立足自身职能,找准切入点,主动作为,加强服务,提高效率,为港口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县(市、区)都处在港口辐射的第一层次,纷纷强化沿海意识、港口意识、开放意识,主动对接港口、依托港口,加快发展步伐。所有这些,都构成依港立市战略深入实施的要件。

  启示之四:政策措施具体化、可操作、落实到位,是推进依港立市战略深入实施的保障。

  市委、市政府整合部门资源,研究制定《关于实施依港立市战略的若干意见》,经市委九届三次全会讨论通过并下发执行,从财政投入、用地、融资和行政性收费等方面给予扶持,为“依港立市”营造良好环境。

  为推进依港立市,坚持规划先行,完善港口及涉海规划,用规划引导港口经济发展。加快编制港口和涉海规划,绘就我市港口经济的发展蓝图,进一步明晰全市港口发展目标、发展定位,以及7个港区的功能布局、产业发展方向、沿海城镇体系、岸线和后方陆域资源开发与保护,使“依港立市”的推进走上按规划发展的轨道。做好港口规划与其他规划衔接,特别是与全市产业、城镇、土地、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强规划协调,确保一盘棋运作。及时主动做好与省里临港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为项目审批和落地奠定基础。

  为推进依港立市,把项目作为“依港立市”的重要载体,认真策划、储备,推进一批港口项目特别是临港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港口经济加快发展。对临港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人马持续跟踪服务,全程协助报批(备),确保去年54个港口经济重大前期项目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为推进依港立市,加快发展临港工业、临港物流产业和滨海旅游业,以产业支撑推动临港产业加快发展。全市积极创造条件推进钢铁、汽车、船舶、电力等临港产业集群加速发展。着力构建以港口为中心的区域物流网络,带动滨海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为推进依港立市,坚持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倾斜支持港口经济发展。市里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依港立市领导小组”,加强发展港口经济的领导。实施港口项目建设领导分级挂钩负责制度,对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的,由市领导挂钩协调。同时,积极主动向上级汇报,寻求政策支持,依靠政策支持推动港口经济加快发展。

  ⊙记者 吴鹏举 张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