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市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决策历程探析

作者:佚名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08-07-22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2008年7月18日,一个必将写入漳州工业发展史的日子。市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研究讨论《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对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作出决议。全会要求坚定不移突出工业、推进工业、做强工业,以工业发展新突破带动全市发展新跨越。这是我市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制定的“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战略决策的又一重要举措。

    全会认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提升发展层次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海西建设、争取漳州先行的客观需要,是彰显区域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漳州加快发展崛起、赶超先进地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寥寥数语,含意深刻,跨越漳州工业发展时空。从2000年漳州致力加快工业化进程至今,8年未满,成绩斐然。探寻漳州工业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工业强市”在这里是一个发展的制高点,也将是一个实现发展新跨越的起点。

    从世纪之交作出加快漳州工业化的重大抉择,到2002年确立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再到2006年转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践证明:工业兴则漳州兴,工业强则漳州强

    过去,谈起漳州,农业发展可谓一枝独秀。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南端,气候条件优越,山海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发达,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但在工业发展上,由于历史原因,漳州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解放初期仅有少量设备简陋的手工坊。1949年漳州工业仅有23家私营作坊和一些农副产品加工厂,重工业则一片空白。至1978年,漳州工业总产值也仅8.78亿元。解放后28年间,漳州工业经济平均每年增长只有13%。

    改革开放后,漳州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7年工业产值实现23.45亿元,首次超过农业产值20.81亿元,打破了长期以来农业大于工业的传统产业结构。至1995年,漳州工业增加值达到78.75亿元,首次超过农业增加值。至1999年,漳州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5.5%,工业产品出口总值占全市出口总值的比重达80%。工业成为漳州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即使如此,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漳州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发展速度不够快、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从漳州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和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寻求突破的漳州人意识到,倾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无疑是农业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最佳选择。

    2000年,市委、市政府在东山县召开全市处级以上干部会议,充分分析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后,提出了加快漳州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路。2002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立市会议”,系统提出了“工业立市”战略,从而确立了工业在漳州三次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漳州工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05年五六月,新到任的漳州市委书记刘可清在各县(市、区)调研时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主攻工业,巩固农业,要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把农业的优势转化为工业的优势。2006年,市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提出要实现漳州从“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和提升,漳州工业进入总量和质量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

    2002年我市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乃至2006年确立“工业强市”战略以来至今,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多管齐下,力推工业发展。通过成立“漳州市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台商投资与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提出“重在提请、主动服务”的政府工作理念,成立台商企业投诉中心和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建立工业发展考核机制和项目督查机制,坚持每年召开工业强市表彰大会和评选工业强市十件大事活动,深入开展对全市纳税大户和经济建设功臣的表彰和宣传等措施,有效地激发各级各部门发展工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全市企业家的创业积极性,在全市营造了抓工业、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漳州工业的大发展。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