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中国这十年】十个关键词,看中国法院十年改革

作者:张素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2-07-10
编辑:周忻昊 点击数: 字号:

中新社北京7月9日电 题:十个关键词,看中国法院十年改革

中新社记者 张素

“全国法院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8日晚在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工作会议上说。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法院先后推进实施130项改革任务,制定出台330多件改革文件,记者从中梳理出十个关键词。

 

——司法责任制

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法院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个司法改革的“牛鼻子”,依法赋予院庭长监督管理职权,健全专业法官会议研究咨询、审判委员会最终决定的新型审判权力运行机制。

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已基本建成。85%以上法院人员向办案一线集中,98%以上的案件裁判文书由独任庭、合议庭直接签发,法定审判组织办案主体地位得以强化。

——法官员额制

法官员额制涉及不少人的切身利益,被称为司法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全国法院严格遴选考核程序和入额条件,从原来21万名法官中遴选产生12.8万余名员额法官。

与此同时,最高法进一步明确与法官违纪违法行为相衔接的员额退出政策。现在,中国已基本建立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法官遴选制度,以及“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动态调整”的员额管理机制。

——立案登记制

2015年,中国法院全面施行立案登记制改革,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三年后,全国法院又开展案件“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就近立”改革。

去年,中国法院平均当场立案率超过95.7%,接收网上立案1080万件。另据介绍,依托“立案协作网”,中国建成逾1.3万个覆盖城乡的跨域立案网点,累计提供跨域立案服务14万件,90%的申请做到30分钟内响应。

——诉讼程序繁简分流

20个城市的305家法院曾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由5.7%升至20.97%,简易程序适用率达65.16%,试点法院小额诉讼再审改发率0.01%……试点数据显示,审判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

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被纳入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此外,最高法也在推进行政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机制改革。

——解决“执行难”

中国法院已经基本解决“执行难”。来自新疆法院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执行到位金额759.37亿元人民币,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另据介绍,法院通过网络拍卖执行财物80%以上,流拍率、拍卖成本明显下降,司法网拍实现“零投诉”。

司法部门还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与公安、民政、住建、工商等部门共享,推进落实150项联合惩戒措施,巩固拓展综合治理“执行难”格局。

——互联网司法

最高法先后在杭州、北京、广州设立互联网法院,探索“网上纠纷网上审理”新型审理模式,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据知,中国的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电子送达三类应用均超过25%。最高法制定互联网司法规则,印发全球首个区块链司法应用意见,推动形成“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新模式。

——智慧法院

推进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电子卷宗覆盖率平均达73.75%;研发智能审判辅助系统,提高司法人员事务性工作效率;拓展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司法应用场景……这些都源于智慧法院的实践。

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被视作中国司法事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法院以深化改革促进科技发展,以科技应用提升改革效能,比如,审判监督管理模式由传统“盯人盯案”向全流程“静默化监管”转变。

——巡回审判

为方便民众诉讼,就地解决纠纷,通过设立6个巡回法庭,最高法被“搬”到百姓家门口。

各地法院亦开展巡回审判工作,例如,浙江法院在案件量少、不适宜设法庭的地区设立巡回审判站点516个,陕西法院探索出“苹果法庭”“旅游法庭”等特色巡回审判机制。

——知识产权审判

法院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体系不断完善。除有审理全国范围内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的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还有北京、上海、广州、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以及南京、武汉、深圳等27地设立的专门审判机构。

另一方面,中国的21个高级法院、164个中级法院和134个基层法院开展了“三合一”改革,即由具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的法院统一审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截至去年年底,这些法院审结知识产权刑事案件6万件。

——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

化解矛盾纠纷的方式不仅限于传统诉讼。去年,全国法院在线调解纠纷突破1000万件,平均每分钟就有51件成功化解在诉前。全国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速裁快审案件871.5万件,平均审理周期较一审民商事案件缩短43%。

最高法认为,经过十年努力,集约集成、在线融合、普惠均等的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已全面建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