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诗礼袭遗训 家世重儒风——漳州朱子后裔家风传承见闻

作者:黄水成等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22-06-06
编辑:王蓉 点击数: 字号:

 

▲“传承好家训 弘扬好家风”,图为位于平和县秀峰乡的福塘村“亲睦堂”。

◀福塘村的“共享井”,用一道墙隔开,把井“一分为二”,相邻的两户邻居共享这口井,体现了这里邻里和谐、乡风和美。

◀福塘村的“让路石”展现了知礼谦让的传统美德

▲在云霄县大洞村朱氏家庙里,年过八旬的朱国龙将朱子家训娓娓道来。

▲在位于漳州高新区九湖镇长福村的朱氏祠堂里,朱子家训激励着世代后人。

▲1928年3月,平和朱氏后人朱积垒,作为总指挥在九峰发动“平和暴动”,打响了福建革命武装暴动“第一枪”。图为位于朱氏大宗义祠前侧的“平和暴动”“红旗插上城头”旧址纪念群雕

▲从2009年起,云霄朱氏后裔每逢七、八月,便会在火田镇大洞村朱氏宗祠举行助学颁奖仪式,奖励朱氏优秀学子。

▲在平和朱氏大宗祠堂前的照壁上,朱子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成为世代子孙为人处世的准则。

◀位于九峰镇的平和朱子公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绿荫环绕。高大的朱子雕像矗立山顶,俯瞰着九峰古镇。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精神成长的沃土。

朱子十分看重家庭。晚年,他留给后世子孙的《朱子家训》,被世人奉为中国家庭教育的经典。“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等忠告,今日听来仍然充满智慧。

这次“寻访漳州朱子文化印记”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我们分别走进平和、云霄、漳州高新区等漳州朱子后裔聚居地,聆听朱子家风家训背后的故事,在融入于本土山水的家国情怀里,在浸染于朱子遗风的生活场景中,探寻朱子文化印记。

盘活资源,祠堂焕发“新活力”

暮春时节,慕名来到位于九峰镇的平和朱子公园,只见公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亭台掩映,绿荫环绕。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朱氏大宗(紫阳大宗),庄严而又肃穆,见证着朱氏后裔的生生不息。

朱子曾孙朱濂生于南平市建阳考亭,官至太师相。宋末元初,因避兵乱,朱濂流落永定,后迁平和霞寨,而后又迁平和九峰定居。从此,九峰与朱子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纪念先人,2010年平和朱氏宗亲决定在朱氏大宗基础上,筹建平和朱子公园。该公园占地180多亩。2014年,首期项目完工。

漫步其中,《朱子家训》石雕刻、石牌坊、仰德亭、念祖亭、孝友路等,每一个字眼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凝结着后世族人的深深眷恋。不难发现,祠堂内匾额、楹联、雕饰等装饰,处处体现着厚重的朱子文化。设身其间,心有戚戚。从朱氏大宗后面,沿着敬贤路拾级而上,高大的朱子雕像矗立山顶,俯瞰着九峰古镇。

从这里出发,七百多年来,平和朱氏后裔漂洋过海,开枝散叶,枝繁叶茂。明朝初期,平和朱氏便开始有迁往台湾者。两岸文化名家、台湾哲学家朱高正的祖先就是从九峰迁到台湾。每年从海内外回到朱氏大宗寻根谒祖的宗亲络绎不绝。朱高正也曾多次回到九峰寻根。

源头既清,波澜自阔。遵循朱子祖训,平和朱氏后裔敬业重教,自强不息,人才辈出。比如,明朝有入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朱海,清朝有永宁州知府朱玉造及镇国大将军朱武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打响了福建革命武装暴动“第一枪”的朱积垒。1928年3月,他作为总指挥在九峰发动“平和暴动”,如同一声春雷震撼八闽大地。转战广东大埔县时,他不幸被捕。任凭敌人严刑拷打与高官厚禄的引诱,他不为所动,坚持真理,坚守信念。1929年,英勇就义时,年仅24岁。

近年来,平和朱氏后裔以大众化、时代化的打开方式,充分活化和利用祠堂文化,以“祠堂+文化”等形式,融入朱子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等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碰撞,打造既厚重又鲜明的本土文化标识体系,为古祠堂注入更多的新动能。

依托朱氏大宗,2018年,家风家训馆建成,将平和朱氏人才榜、朱氏最美家庭榜上墙,通过弘扬家风祖训、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等活动,建立奖励优秀学子、慰问老人和扶持平和朱氏企业家发展机制,以德化人、涵育新风。

在朱氏大宗义祠前侧,于去年落成的“平和暴动”“红旗插上城头”旧址纪念群雕,与朱子公园连成一体,气势恢宏。如今,先贤的优良家风在这里延绵;先烈的红色基因在这里赓续。鲜明的红色、绿色,在这里交相辉映。

“我们认为,用好用活宗祠,宗祠可以成为记住乡愁的主要地标、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凝聚乡情的重要平台、乡村治理的有益补充。”平和朱氏后人朱一智表示,“下一步,打算扩大家风家训馆规模,规划设计祠堂源流文化(根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文化展览馆,融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九峰镇的元素,使之成为九峰镇又一处集休闲健身、旅游观光及德育、红色文化基地。”

向上向善,家风带动“好民风”

车子从九峰镇出发,沿着盘山公路绕行,约一个多小时车程,我们来到了被誉为“中国传统村落”的秀峰乡福塘村。之所以选择到福塘村,当然和朱子后裔离不了关系。

福塘村以朱、杨、曾诸姓居多。其中,福塘朱氏系平和朱濂支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福塘朱氏宗祠“亲睦堂”,已是当地承载优良家风、传播文明乡风的阵地。

古色古香的灰色砖瓦,历经沧桑的斑驳土墙,磨得发亮的卵石小道,载有家训的牌匾门窗,朴质温和的乡土民风……徜徉在一座座明清时期传统古民居建筑群当中,浅行静望,思绪驰骋,有追忆,有遐想。

南阳楼曾为福塘朱氏聚居之所。穿过南阳楼西侧,有一条狭长的巷道,仅容一人通行,旁边一侧是排水沟。

“你看,这凸出来的石头是做什么的呢?”正当我们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巷道石径上时,随行工作人员突然回头向我们“发问”。只见,排水沟另一侧的墙壁上,每隔数步就有一块可容单脚踏足的石条凸出来。我们凝视着这石头,百思不得其解。

“这石头叫‘让路石’,别小看这几块小小的石头,狭路相逢,轻轻一跨,小孩让老人,走路的让挑担的,这样就不怕堵啦。”说话间,工作人员从石径单脚跃到了凸出的石条上。我们恍然大悟。其实,村民在建造房子时,早已把“让路石”纳入了规划设计。这一跃,那一让,一瞬间,相会一笑,知礼谦让的传统美德就无形中展现了出来。

走进一处传统古民居的院落里,一眼就看到墙边有一口井。井口呈半圆形。“那另一半在哪呢。”我们忍不住好奇,探头一看。原来,下面的井水相通,另外一半与邻居的院墙相连。相邻的两户邻居共享这口井。只不过用一道墙隔开,才把井“一分为二”。“这井的设计,体现了这里邻里和谐、乡风和美。”工作人员表示。

几百年来,家风,早已浸透在岁月风尘的家书中,融入熟悉的茶米油盐里。讲“理”更讲“礼”,“让路石”“共享井”,这隐藏在乡野民间建筑里微小的细节,巧妙又有心,何尝不是朱子遗风的一种传承呢?

源远家风济世长。据介绍,朱氏后人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福塘朱氏亦如此。在清康熙、雍正年间,福塘朱子后人朱宜伯创办书院,延聘名师为邻里育才,并“置下县城(今九峰)南、北门洋租谷四十余石良亩,为子孙进中者赆省、京费之资;又置书田二百余石,作为子孙文武进泮者膏火之费,以鼓励子孙进取前程”,为教育子孙不遗余力。其后世创办“文峰斋”等书馆,免费招募本地及邻乡子弟入学。

在云霄火田镇大洞村、岳坑村,从2009年起,朱氏后裔每逢七、八月,便会组织举行助学颁奖仪式,鼓励优秀学子学有所成,激励后人做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今天,又迎来一年一度的优秀学子颁奖仪式,在这喜庆的日子,我先来讲讲朱子的故事,回顾下家风家训……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年82岁的朱国龙已连续多年主持颁奖仪式。仪式举行的地点就在大洞村朱氏宗祠。重温朱子家训是必须的开场节目。

“现在不少年轻人,对历史、对家族史所知甚少,我们希望通过助学颁奖仪式,年年讲、次次讲,让更多年轻人知晓历史,传承向上向善力量,带动影响感染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再到一个家族,乃至身边更多人。”云霄朱氏后人朱耀南表示。目前,已超500名云霄朱氏学子获得奖励,发放奖金超90万元。

追根溯源,族谱成“教科书”

一路闻香,满眼繁花。长福村,又名百花村,位于漳州高新区九湖镇。这里,一年四季,百花常开,是全国闻名的花卉种植专业村,种植花卉历史至今已有600多年。

无论什么时候来这里,各色各样的奇花异草争先斗艳,总会令你眼花缭乱、大开眼界。即使不是爱花者,捎上一盆栽、挑上几束花,总会让你满意而归,换来一整天美滋滋的心情。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百花村这个美丽的地方与朱子有着深厚的渊源。

据考证,长福村朱氏系朱子第八代孙朱镛之后,其开基始祖朱国桢为朱镛的长子。巧的是,采访中,我们得知,上文中提到的云霄大洞岳坑朱氏,其开基始祖朱国泰,原来和朱国桢是兄弟,为朱镛的次子。其中,朱国桢于明永乐年间从龙海隆教迁居至长福村,以种花为生。

岁月悠悠数百载。依托漳州花卉交易中心,百花村实现年交易额超20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外。如今,当地不少朱氏后人还在继续耕耘着这份美丽的事业。

穿过姹紫嫣红、人来车往的花卉交易市场,拐进民居小巷,来到长福村道北109-3号,始建于明代的朱氏祠堂——紫阳堂就坐落于此。祠堂内,天井里,四个石雕柱子分别镌刻着朱子“居家四本”: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墙壁上,赫然镌刻着“忠孝廉节”“朱子家训”等字句,增添了满满的朱子文化气息。挂在墙上的“漳州地区朱文公世系简图”,对后人默默诉说着悠长的家族历史。

树有根,水有源。族谱是血缘亲缘的见证,也是传承家风家训的标志。翻开厚厚的《长福朱氏族谱》,朱氏后人朱文记回想起编写经历,不禁感慨颇多。年近七旬的朱文记是一名退休教师,全程参与了族谱的编撰。

由于多种原因,原来的长福朱氏族谱资料丢失,上世纪80年代,就有族人提议修族谱。修族谱成为这三十多年来族人的夙愿。2015年左右,长福朱氏后人开始着手准备编修新的族谱。然而,编写族谱过程并不易,一无旧谱可续,二无历史史料,三是需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且还缺乏编写经验等。

为此,朱文记和编谱成员一起深入江西婺源(朱子祖籍地)朱熹纪念馆、三明尤溪(朱子出生地)等,以及龙海、云霄、平和等漳州朱子后裔主要聚居地采集相关资料,请教相关专家学者及族人,召开多次族老及理事会成员会议,反复核实资料。从初稿到定稿,几经反复、补充修改。历时3年多,2018年族谱终于付梓。

在编写族谱时,编写小组除了编入朱氏世代渊源及《朱子家训》《朱子箴言》等“必编”内容之外,还特意增加了几处“拓展内容”,着力讲好“家”故事。比如,在《朱子传略》章节,加入朱子与漳州的内容,记录朱子知漳的事迹与传说。在《传统文化的传承》章节,记载了一些长福村民间民俗文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修族谱不仅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追根溯源,更重要的在于传承好家风家教,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一代讲给一代听,一代做给一代看,代代相传。”朱文记表示。

⊙本报记者 吴静芳 张旭

通 讯 员 黄水成 郭扬 林彦彤

本版图片均由 本报记者 张 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