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专家谈:积极实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行动

作者:杨富玉 来源:中国网信网 时间:2022-06-01
编辑:周忻昊 点击数: 字号:

编者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日前,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作出部署。为使社会各界更好理解《规划》内容,从不同行业视角展望数字中国建设新图景,中央网信办选取部分重点行业,邀请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对《规划》中相关内容进行研究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普惠性。“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优先行动,为促进共同富裕背景下,全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建设与发展明确了重点方向。

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发展基础坚实

“十三五”时期,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深化应用,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成为践行普惠金融、发展数字经济的新引擎,为“十四五”时期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金融业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和业务运营全流程,推进传统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更加精准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发布金融业数据能力建设指引,开展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加强与其他领域系统互联和信息互通,推进跨层级、跨机构、跨行业数据融合应用。金融机构利用数据和技术手段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赋能智慧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落实《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各项任务,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银行、证券、保险、债券、期货、外汇、黄金、票据等重要交易系统不断优化。建成世界领先的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体系,有效满足多样化支付需求。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金融统计系统、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反洗钱系统、国库服务信息系统、征信信息系统等公共金融服务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数字人民币系统研发及试点应用稳妥推进,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

金融科技与监管创新协同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增强,《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相继发布,为金融科技健康发展描绘蓝图路线。建立健全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试错容错机制,推出刚柔并济、富有弹性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初步建成以监管工具为基础、以监管规则为核心、以数字化监管为手段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积极推动金融科技惠民利企,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在9省市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加快健全无障碍金融服务体系,着力突破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障碍,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捷性明显增强。

金融标准化创新引领作用逐步显现。《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标准支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效能进一步释放。服务金融治理现代化方面,标准逐步成为金融领域规章制度和监管规则落地实施的有效抓手,筑牢金融风险防控的技术底座。赋能金融科技创新方面,为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规范指引,确保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有标可依。促进金融为民服务方面,标准支撑金融机构经营转型和服务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助力打造更为开放、普惠、共享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扩大开放方面,金融标准共建共享成果丰硕,进一步夯实金融制度型开放的标准基础,为我国更好融入国际金融治理创造良好环境。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实践成果丰硕。各商业银行加大普惠金融领域数字技术应用,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打造开放、共享、智慧、普惠的数字化银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优化普惠金融风险防控。一方面,将服务场景从融资端延伸至市场主体全生产流程,使普惠金融群体及时享受便捷易得、温暖贴心、质优价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优化金融产品风控模型,提升普惠金融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数字化风控体系,加强对普惠金融业务全流程、精细化管理,保障普惠金融安全平稳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类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强化零售及普惠客群金融服务,助力社会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

二、正确理解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体现了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的典型实践。我国提出“十四五”时期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优先行动,既与国际发展趋势不谋而合,也是坚持国内共同富裕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做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是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相对于传统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能更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精准性、安全性,真正实现金融服务惠及大众。一方面,数字技术在金融业广泛应用,推动金融业务与应用场景更加紧密结合,助推金融服务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促进金融机构全方位节本增效,打造更贴心、更高效、更精准的金融服务体验。另一方面,金融与科技融合应用,促进金融服务触达用户的方式和商业逻辑发生变革,扩展金融服务的对象群体和辐射半径,有效开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全新途径,支持金融业回归初心本源。

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是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规划》提出到2023年,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金融服务模式更加完善,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业务触达范围更加广阔;到2025年,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金融业初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金融普惠性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与金融科技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更有准度,是支持新时期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现实举措。

做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是助力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落实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安排,是金融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以普惠金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赋予金融业的重要任务。这要求金融系统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引领作用,持续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加快完善弱势群体金融服务,为重点领域和人群持续拓宽金融服务渠道,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三、谱写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新篇章

对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行动目标,金融业将从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服务百姓民生水平、增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完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体系等四方面重点发力,谱写“十四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新篇章。

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营造良好金融生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促进数字金融服务适度竞争,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进可靠、互联互通、富有弹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加快完善重点领域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促进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升级改造数字化支付清算体系,提高支付清算效率,提升风险防控和运维保障能力。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加快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建设,支持金融管理部门更有效地掌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促进金融信息服务业健康发展,积极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提升金融服务百姓民生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综合运用区块链、5G、边缘计算等技术,打造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推动数字融资、数字函证等新业态不断成熟完善,提高金融服务的触达能力。保障消费者权益,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使用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合法权益,着力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等问题,特别是注意防控数字技术运用可能带来的算法歧视、诱导不当营销、信息滥用等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助力乡村振兴,加强涉农金融产品创新,加快优秀金融科技成果在乡村应用推广,健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着力扩大金融服务半径,构建以安全为前提、以百姓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金融业改革发展。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供给,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增量、扩面、提质、增效。促进金融数据开放应用,支持市场主体运用数字技术重构金融服务流程,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前提下,深化跨行业金融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助力金融风险防控,建立健全交易报告制度与交易报告库,强化金融市场监测,增强金融市场透明度,保障金融稳定性。支持金融高水平开放,运用移动支付等数字经济模式扩大全球用户服务半径,加强与国际和区域金融市场、规则、标准软联通,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完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体系,提升科技治理效能。健全监管规则体系,加大监管基本规则拟订、监测分析和评估工作力度,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建立健全风险联控与综合补偿、信息披露与承诺声明、内控与服务质量管理、安全评估与合规审计等机制,强化从业机构创新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切实维护市场秩序。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技术创新国际交流与协作,推进金融科技跨境金融服务的全球治理,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作者:杨富玉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