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市700多个老区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纪实

作者:佚名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07-12-30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许崇安

  今年12月下旬,当诏安县传来官陂老区镇直通原闽南地委机关至红星老区乡,长45公里,连通10个老区行政村、受益十多万人口的最后一条“老大难”老区公路建成的消息时,全市历时3年半,投入11.2亿元,744个老区行政村、2284多公里的水泥路全部建成通车。这是开天辟地的伟大“德政工程”,也是在漳州大片“红土地”上建起高标准的条条“红色通道”,惠及154万老区人民的“连心工程”。

  2004年,福建省启动“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漳州市组织实施“年千里农村道路建设”项目,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补助措施,给我市老区村道路建设带来大好机遇。为了摸清路况,主攻“路通”,2004年,漳州市老促会配合市交通局组织3个调查组分头深入到漳浦、南靖、平和、诏安、云霄五个老区县,调查山城、大岭、秀山、三五、地凹、白石6个老区村道路状况,争取纳入路网计划,通过调查了解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建国前曾为中国革命作过重大牺牲和贡献,建国后又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奉献;目前,村经济欠发达,群众收入低下,基础设施落后,“路通”问题尤为突出。老区村50%%—60%的道路是等外路,“晴通雨阻”、“通而复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据普查,全市744个老区村,公路总长2284公里。2004年以前只建水泥路35公里,修路任务相当艰巨。

  各级领导情注老区

  老区道路建设问题始终是漳州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大问题,面对老区人民行路难、建路也难的实际情况,漳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在一次听取有关老区工作汇报的常委会上,市委主要领导指出:漳州是全省重点老区之一,漳州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老区是漳州的市情。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老区工作的特殊性,增强做好老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老区的道路建设好,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关系老区民生的重要问题。漳州市成立农村道路建设领导小组,市长亲自任组长,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也按照市里的做法,把老区道路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优先规划,重点安排,纳入“盘子”。各级领导实行农路挂钩责任制,立下责任状,凡是偏僻、贫穷、里程长、投资大的老区道路,都是党政主要领导挂钩的项目。在头一轮挂钩时,漳州市各套班子领导成员中有13人挂钩13个村,其中就有11个是老区村,需建水泥路73.3公里,按当时标准,每公里造价24.5万元,共需投资1796万元,三级政府政策性补助806万元,缺口资金990万元,除了部分群众捐资外,大部分靠挂钩领导千方百计筹资完成。第二轮几乎每个市级领导都有挂钩老区村建路任务。市委书记刘可清挂钩华安县湖林乡上田村,公路总长13.5公里,路面宽4.5米,总投资450万元,扣除省、市、县三级补助324万元,缺口资金126万元,他专程到省里找有关部门,争取修路资金;市长李建国为了完成其挂钩的任务,千方百计从外地两家企业争取到100万元的修路赞助款。市委、市政府其他领导,也都有挂钩老区村修路任务。是他们的领头和表率作用,使各级党政领导更加重视老区道路建设。2005年,漳浦县组织18位县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挂钩16条老区水泥路,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影响很好,受到省、市老促会通报,大大地鼓舞了老区人民修路的积极性。

  各项政策倾斜老区

  为了修建农村道路,漳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并针对部分建设项目缺乏启动资金的实际情况,采取在项目正式启动时预拨补助资金的做法,以解决前期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各县(市、区)也相应制定了原则上按照不低于市级标准的资金扶持政策。有些县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缓征、减免相关税费、“三杆”无偿迁移、公路用地自行调整等优惠政策。诏安官陂镇至红星乡这条公路,海拔964米,山陡路狭,坑险洞多,过去老区群众靠肩挑爬山涉水,生产生活十分艰苦。但是按照诏安县的现有财力,一时无力列入计划,省交通部门也没有纳入“盘子”。诏安县委认为,如果这条路不修,以后失去机遇,将无法向乌山老区人民作交代。他们十几次上省城,要求立项,省交通部门十分感动,变通计划立项。但缺口资金570万元怎么办?县财政挤出200万元作启动资金,并出台政策,让工程队先贷款,利息由县财政支付。市交通局也采取倾斜措施,终于解决修路难题;还有漳浦县中西林场至平和县三平浦口的“南口”水泥路长12公里,因涉及到中西林场辖区,没办法享受到行政村的待遇,但受益的是中西和三平两地老区人民,省交通部门和林业部门也按照“老区优先”,“特事特办”的原则,给予立项,拨款支持。据市交通部门统计,在老区村道路建设中,除政策性补助外,还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1.8亿元,市级配套补助资金5000万元。另外,市交通局还给予倾斜补助1513万元。

  万众一心扶持老区

  在老区道路建设中,到处体现出老区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捐资的热情,发挥艰苦奋斗、创建家园的主体作用。在许多老区乡镇,每一条老区公路的建成,都立有老区群众自觉筹资捐款的“功德碑”。他们采取群众“一事一议”的做法,按人口、按车辆、按果树、大牲畜头数,各分摊修路集资款。平和县坂仔镇峨嵋村是老区村,修建一条5.3公里水泥路,除政策性补助外,每个村民集资1400多元。他们认为修路是子孙万代千秋业,多出点钱是应该的。在云霄县白石村,村头竖起一块“修路碑记”,记载着市、县各单位的资助金额,还记载着各方捐资修路的百家姓,有来自香港、台湾的,也有来自广州、深圳的,其中一名捐资10万元的是来自漳浦的企业家黄全和,这些人都与白石村非亲非故,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是听说老区村行路难、修路更难而自愿解囊支持老区建设的。据市交通部门不完全统计,老区修路有三分之一以上是靠各方支援的,他们不忘老区人民,老区人民用竖碑永记他们的芳名。

  在建设老区公路中,漳州市老促会和各县(市、区)老促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市老促会会长黄长茂身兼漳州市农路建设督查员,长年累月深入到各县(市)老区乡镇检查、督促道路建设情况。他一人,通过各条渠道、各部门募集到修路资金达200多万元,人们称赞他是“路会长”。

  红色通道通乡通村通民心

  条条“红色通道”通到哪里,哪里就焕发出生机活力。不久前,省老促会和省老区办组织调研组到漳州市调研老区新农村建设情况,到处见到老区村公路四通八达,老区人民欢欣喜悦,公路两旁建起新房,办起工厂、茶场,开山种果、种茶热浪滚滚,十分赞赏。12月中旬,原乌山老游击队员、解放后诏安第一任县长张振福从厦门回诏安探亲,当他从官陂镇沿着新开通的“官红线”回到林畲村豆畲自然村故里时,看到宽6米、蜿蜒盘山而上的水泥路,感慨万千,见到沿途老区乡亲从内心喜赞共产党为他们修了公路的高兴情景,更是激动不已,他说,我从这山窝里闹革命出来以后,因为交通不便,几十年来只回家三次,都是爬山越岭来的,怎么也想不到现在汽车可以通到家门口,共产党为老区人民造福,我们这一辈人干革命值!“红色通道”通乡、通村、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