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科技让考古焕发新的光彩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21-11-25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现象】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大棚,能看见一个个透明的玻璃房子。这是为文物出土与保护设计的“考古方舱”,舱内恒温恒湿,且配备有纵横的桁架、可升降的发掘小平台等,便于出土文物调运和考古人员非接触式清理。三星堆遗址发掘被誉为“一场高科技助力的多学科‘综合考古’”,也是现代科技与考古事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

  【点评】

  说起考古工具,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铁铲、毛刷、卷尺等,但对近年来我国一些考古场景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碗礁Ⅰ号”发掘现场,考古工作者配备的全面罩可通话呼吸器,可以实现水下与水上、水下与水下的无线通话;在“南海Ⅰ号”存放的“水晶宫”内,空中测绘平台可以实现毫米级、非接触、多视角、智能化的空间数据获取与构建;在三星堆考古现场,应急检测分析室、微痕物应急保护室、文保工作室等文保“小屋”和考古发掘舱为文物提供一条龙保护……如今的中国考古,正呈现出越来越足的科技范。

  1921年10月,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如今,遥感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逐渐在考古探测中广泛应用,3D打印、无人机航拍、DNA分析等新手段令人目不暇接,从地下到水下,从探测、发掘到修复、保护、研究,科技在考古工作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严谨的考据、反复的论证,弄清楚文物的出处、追溯文明的起源、还原辉煌的历史,是考古学的特殊使命。如今,借助碳14测年技术,我们可以知道文物诞生于“何时”;借助铅同位素考古方法,我们能知道文物来自“何地”。科学技术的广泛、深度运用,正在为考古研究打开更大的空间。

  文物是可感知的历史,以文物为载体,增加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对文明的尊崇,同样是文物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内容。在敦煌,数字壁画让“前端观影、后端看窟”成为可能,“数字敦煌”的上线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轻点鼠标就能欣赏洞窟景象,“云游敦煌”小程序迄今已吸引近4000万用户线上浏览。在福州市博物馆,采用体感交互技术的“探宝”系统可让观众化身虚拟潜水员进入水下沉船遗址场景,沉浸式“探宝”。借助数字化等技术手段,文物的展陈方式不断出新,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也为文物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有人说,科技考古就像是给考古学家配备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确,现代科技的运用,丰富了考古的思路、方法和内容,也让考古变得更加精准、安全、高效,助推我国考古事业抵达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