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山格白楼村:古厝惊现子弹 揭开一段红色革命故事

作者:张伟芳 张志煌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21-06-10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最近,山格镇白楼村一村民在修缮老宅时,无意间在房檐下竟发现了一枚解放战争时期的子弹,令人疑惑的是,为何此地会存放着子弹?子弹从何而来?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近日,记者在山格镇白楼村沄下新厝见到了这枚子弹,子弹长约为8厘米,底座直径约1.2厘米,弹身表面斑驳,布满尘垢,略带锈迹,看上去有些年代。村民张龙杉告诉我们,这枚子弹是他不久前在修缮自家老宅时发现的,子弹属于大型步枪专用,是当时靖和边游击队常用的武器。

村民 张龙杉:在5月24日装修房子的时候,师傅在拆房顶屋檐的时候,在那个洞口发现这枚步枪子弹。

这枚子弹存放的老宅名叫沄下新厝,建筑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属于土楼与大厝(府第式、前厝后楼)相融合的传统民居,建筑宽敞聚气。前落、中庭、大厅、左右厢房,具有闽粤边区“五凤楼”和“驷马拖车”风格。据老宅主人张龙杉介绍,这栋楼是他的高祖父(即祖父的祖父)从南洋回来建造的,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因为一直有人居住,古宅还保存得较为完好,但还是有部分房间顶部坍塌、门窗损坏。

为何这座老宅屋檐内侧藏有子弹?这枚子弹又从何而来?村民张龙杉道出其中的缘由,原来这枚子弹与红军的一次战略转移有关。张龙杉的爷爷名叫张寿山,1931年大学毕业后便在漳州从事文教工作。在漳期间,张寿山接触到由地下党员、进步工人、农民、店员、学生、教师自发组织的“芗潮剧社”,这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张寿山由一名革命支持者成为了一名革命参与者,在当年便加入地下党组织,暗中为时为闽粤赣边纵第八支队副政委卢炎递送信息,沄下新厝成为树海至文峰(欧寮)的重要中转站。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和人民革命史》中记载,1947年1月,中共闽南地委决定挺进靖和边,省保二团(即国民党福建保安二团)在叛徒的带领下,为了抓获时为中共闽南地委委员、中共平和县委书记陈天才和卢炎,省保二团采用逼供的方式,将群众逮捕吊打,捕获30多人,杀害6人,并悬赏1600万元(法币)捉拿陈天才和卢炎。就在这紧要关头下,地下党员张寿山悄悄地将卢炎同志接到家中,等风波过后,再护送陈天才和卢炎前往树海革命根据地。

村民 张龙杉:当时陈天才和卢炎与白楼沄下新厝张寿山经常联系、互动。(因为)张寿山对当地地形、山势比较熟悉。(部队)在关刀洋驻点,半夜(解放军)下山经常来沄下新厝,(张氏家人)经常煮饭给(解放军)吃。

为了确保陈天才和卢炎的安全,便衣警卫员则在新厝外的台地放哨,一旦发现敌情,立即通知屋内人员隐藏起来,陈天才和卢炎则躲进二楼隔层的密室里,由于保安团埋伏、搜家,他们最长躲了六天六夜。遇到搜查时,便衣警卫员便将枪支藏于屋檐地下涵洞内,子弹则藏在屋檐的隐蔽角落,当敌人走后警卫员才将枪支、子弹取出来。张龙杉猜测,这枚子弹很可能是因为藏在屋檐最深处,警卫员在取子弹时太匆忙不小心落下的。

村民 张龙杉:这枚子弹是在洞里最深处,没有全部拿出,这枚子弹已经有70多年,将近80年的历史了,从这枚子弹就可以见证当时的革命历史。

如今,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枚子弹也已失去了它原本的功能,但是其背后所讲述先辈们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则一直让后辈敬仰和学习。

村民 张龙杉:现在在修缮这些旧房子,以旧翻旧,准备第二步申请红色革命遗址,让更多人了解当时的革命精神,让革命的精神代代相传。

目前张龙杉已将子弹上交给当地派出所,等待进一步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