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脱贫路上的铿锵力量

作者:戴岚岚 黄水成 文/供图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20-12-09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何文(右)经常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户生产情况

林镇峰(右)耐心指导农场工人采摘百香果

黄三九正在清理村里垃圾

这里,地处福建漳州西南部的省际边界,与闽粤两省八县(市)毗邻,素有“八县通衢”之称;

这里,是原中央苏区县、省重点革命老区县,1928年3月8日爆发的“平和暴动”,揭开了“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的第一幕”;

这里,山地广袤,境内的大芹山和双尖山纵贯南北,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有64座,海拔1544.8米的大芹山是漳州市最高峰;

这里是漳州市的一个边区县——平和。

2015年,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吹响,平和县委、县政府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经过不懈奋斗,2019年6月平和县顺利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行列,4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56户10543人全面脱贫。

而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信念坚定、排除万难,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总有那么一些善举,扶持贫困户,让他们的日子温暖有光;还有那么一种精神,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成就了自信自强的人生。站在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际,回顾过往,他们的铿锵力量令人动容,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

何文:

带领澄溪村脱贫

是我的责任

11月初,闽南秋意渐浓,走在平和县的田间地头,黄澄澄的柚子挂满枝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下午晚些时候我得回福州看看家人,已经两个周末没回去了。”说这话的,是福建省商务厅派驻平和县九峰镇澄溪村第一书记何文。自2017年底到澄溪村驻村以来,何文经常以村为家。

这已经是何文第二次驻村了。2014年,何文积极响应省委号召,到平和县九峰镇振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7年12月,在第四批驻村工作结束8个月后,单位领导希望何文能再次驻村,调整到九峰镇澄溪村任第一书记。

对于组织上这样的安排,何文感到有些突然。“但是当时我也没有多想,觉得自己对平和有感情,就服从安排,决定继续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

没有多想的何文,很快到岗上任。刚到澄溪村,何文就被村里阶梯式的茶园深深吸引,白芽奇兰茶浓郁醇厚的香味让他陶醉。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环境优美,又有茶产业支撑的澄溪村,却是第五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64人。

为什么这里会成为贫困村?要用什么办法让澄溪村脱贫?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何文。为了解开谜团,何文开始摸底调查。他仔细走访当地的茶农后发现,村里的茶叶销量一般,且价格不高。

“这就是问题所在,解决茶产业增产增收是脱贫的关键!”找到问题的根源,何文有点兴奋。可是要让茶产业增产增收就要让村里的茶叶有品牌、有销售渠道。这又得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有龙头企业合作,解决茶农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问题,有了生产许可证茶叶才可以进农超、上淘宝、参加展会;二是要有电商企业合作,解决产品的销路问题;三是要有茶农愿意按照龙头企业的标准种植茶叶,将高质量的茶叶定量提供给龙头企业。

“厘清问题,那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何文一边走访愿意合作的茶农,一边寻找龙头企业和电商企业。“这样的茶农还真不好找。”何文叹了口气说,因为与龙头企业合作,需改变原本茶叶粗加工的制作工艺,以企业的高标准来生产制作,要求茶农加大资金投入,对生产线改造升级。由于前景不明,很多茶农都不敢尝试。

“怎么办?”

“这么好的发展前景,我就不信找不到合作的茶农。”执着的何文铆足劲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何文找到了曾凡煌——这位“80后”茶农,听了何文的介绍后,具有品牌意识的他立即表示愿意供货。两人一拍即合。

恰巧2019年,澄溪村被漳州市农业局列为“茶产业特色村”。为把握契机,何文与村两委积极谋划,四处取经,在第五批省派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于2019年6月联合平和县阳山茶厂与漳州“农好康”电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创办了“闽一口”白芽奇兰茶。

“我们还成立了茶叶合作社,包销贫困户生产的毛茶,帮助贫困户解决毛茶的销售问题。”何文介绍,“闽一口”年收购毛茶60多万元,共推出六款产品,受到全国34个大中城市的欢迎,并在8个城市与经销商合作,仅漳州地区年销售额就接近200万元。

茶产业的转型为澄溪村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但澄溪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山美、水美、风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本村返乡创业青年曾清森投资建设了“印象半径”农庄,如今已成了小有名气的特色旅游项目。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户,何文推动澄溪村党支部与“印象半径”非公党支部签订帮扶共建协议,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散养土鸡土鸭,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格优先收购,带动贫困户与村集体经济增收,实现了互促共赢。村两委参照平和县“养鸡生蛋”的扶贫模式,入股资金30万元,每年按百分之六的比例参与分红,增加村财收入2万元。

有了茶业和旅游两大产业支撑,澄溪村于2018年底脱贫出列,澄溪村人均收入也从2016年的14886.15元增长至2019年的19685.13元。

澄溪村能这么快脱贫,让何文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唯一遗憾的是,何文对家人怀有深深的愧疚。

就像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那时,正值春节。待在家里的何文坐立不安。“作为一名党员,又是村里的第一书记,这个时候村里肯定很需要我。我不能躲在家里,我得到村里去。”何文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爱人林燕。

林燕是福州某医院呼吸科的主管护师。她比别人更清楚疫情可能带来的后果。即便如此,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还是默默地帮何文收拾行李。只是这一次的行李箱里,多了一样东西——口罩。她把家里所有的口罩都给了何文。

“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大年初三走的时候,我老婆看我的眼神,那眼神就像是要送我上战场,不知道我何时才能回来,甚至,能不能回来。”何文感慨地说。

这几年的驻村,让何文和家人聚少离多。特别是在孩子生病需要人照顾时,何文心里更是焦灼。“也没办法,责任在身,只能抽空和家人微信视频,以解思念之情。”回想起以往点滴,不经意间,何文的眼里泪光闪现。

不过,今天,他可以安心地回家和家人团聚了。

林镇峰:

我要为乡亲脱贫

尽一份力

“来来来,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快尝一尝我们农场的百香果。”11月初已是百香果的尾声,但热情好客的鑫华源农场主林镇峰还是挑出部分大个的百香果让我们品尝。

林镇峰的农场位于平和县安厚镇龙头村。龙头村地处安厚镇东南部,距平和县城45公里,与相邻的云霄县城距离30公里,是平和县较为边远的行政村。这里是林镇峰土生土长的地方,他深深地爱着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他从小就有个梦想:长大不仅要有本事,还要带乡亲一起致富。

梦想的种子在心里慢慢生根发芽。直到上大学,学习农业环境保护专业的他,在听学校老师介绍闽台农业时眼睛一亮: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如此广阔,正是创业好时机。

2002年大学毕业后,打定主意的林镇峰,毅然返乡着手创办家庭农场。选址、摸底、筹措资金……万事开头难,但林镇峰不怕。2003年底,他在龙头村租下了23亩地,开始了创业之路。

老天似乎要给林镇峰“出考题”,创业初期,林镇峰走得很艰难。2004年春,林镇峰种植的台湾青枣遭遇霜冻,几乎颗粒无收,投入的十万元全部打了水漂;2005年,林镇峰借钱继续投入,又遇到鸟害,刚成熟的青枣被啄去了大半,虽有点收成,但扣除当年的人工费用,还是收不回成本;2006年,霜冻再次袭来,又损失了一大批青枣……

连续三年,林镇峰被现实打得喘不过气。还欠下一屁股债。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放弃了?林镇峰不甘心,他咬咬牙,告诉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才有希望。2007年,林镇峰总结前三年经验教训,在青枣种植技术上下了不少力气,加上天公作美,青枣的结果量大大增加。当年销售额就达26万元,扣除成本获得利润16万多元,还清了所有债务。

这次成功,让林镇峰信心倍增。接下来的几年间,林镇峰农场的收成还算不错。直到2016年初,再次碰到霜冻,又损失了上百万元。为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有了资金底气的林镇峰决定不再看天吃饭,要走现代农业之路,很快在农场建起了温室大棚。经过多年打拼,林镇峰的农场目前已扩大到160多亩,具备了水肥一体化的温室大棚标准化生产能力,种有青枣、芭乐、百香果、脐橙等。目前,农场年收入达200多万元。

“有了农场,我终于觉得自己有点能力帮助别人了。”2015年底,全国上下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再次点燃了林镇峰想帮助村里贫困乡亲脱贫的念头。

林镇峰想,农场需要几位固定工人和一大批季节性用工,何不雇用些贫困户,帮他们增加点收入。2016年,有6个贫困户被吸纳到鑫华源农场务工。林其海就是其中一个。

说起林其海,林镇峰印象深刻。林其海家里有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妻子智障,还有3个年幼的孩子,最小的只有2岁。由于家里人需要照顾,林其海无法长期外出工作,只能在当地打零工维持生计。

“当初就是考虑到他家庭困难,刚好农场离他家也很近,想着如果把他安排来农场工作,一来方便他照顾家人,二来能增加他的收入,帮他减轻负担。”林镇峰的话朴实无华,却暖人心田。

让林镇峰没想到的是,当他找到林其海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林其海十分犹豫,表现得很自卑,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怕干不好农场的活。他的这个反应让林镇峰十分痛心。“我知道是贫困让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想帮助他们,就得先让他们找回信心。”

林镇峰耐心地做起了林其海的思想工作,他不断鼓励林其海,让他不必太担心,要相信自己,勇敢地跨出第一步,才能改变生活,才能摆脱贫困。林镇峰的苦口婆心终于说动了林其海。可喜的是,林其海来到农场工作后,林镇峰发现,林其海竟是个头脑灵活又肯吃苦的人。帮人帮到底,林镇峰决定,对林其海进行技术培训,把他培养成农场的固定工人。成了固定工人的林其海,一下提高了工资,每年有近3万元的务工收入。

“其他贫困户通过给农场打零工,每年可增收4000至5000元。”林镇峰说,随着农场效益越来越好,他逐渐扩大帮扶范围,先后与13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除了提供务工岗位外,还为贫困户家里的农作物种植提供技术指导、赠送肥料等,并与福建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合作,组织贫困户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种植技术。

不仅帮助贫困户,林镇峰还带动了几个村一块儿脱贫。林镇峰介绍,鑫华源农场通过积极探索“村+农场+贫困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村增加村财收入。2017年,安厚镇东川村、三马村以扶贫资金入股的形式,入股到农场,当年,这两个村就获得1.6万元的分红。2018年至2019年,龙头村、三龙村、顶楼村和下新楼四个村先后以同样形式入股,现在农场每年可为6个贫困村增加村财8.32万元。

这些年的扶贫工作,让林镇峰深有感触。林镇峰说,扶贫得从扶志开始,不希望看到山区的孩子因为环境、经济因素,导致人格自卑、信心不足。“我希望山区的孩子能够从小立志,发奋学习,回报社会,回报家乡。”2018年起,林镇峰在龙头村小学设立了“鑫华源农场奖教奖学基金”,鼓励家乡的孩子学业有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就是这样一个热情、善良、心怀大爱之人,温暖着周围的乡亲们,也温暖着我们。

黄三九:

只要坚持肯学肯干,

日子就会好起来

11月6日恰逢周五,我们与黄三九见面前,与我们对接采访的人员提醒,下午两点黄三九要去练车,他下周一要参加驾校科目二考试,让我们抓紧时间采访。

黄三九急着练车,是因为他想买车。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如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他回想起多年前的那段穷日子,不禁感慨万千。

时间回到1997年,作为平和县国强乡乾岭村的农民,黄三九一直以种植芦柑为生。当时芦柑的市场收购价为一斤两毛多,扣除成本,利润根本就无法维持日常开销。日子痛苦难熬。妻子无法忍受生活的艰辛,离开了他和两岁的儿子。

当时黄三九看到村里有些人种植蜜柚赚了不少钱,于是决定把芦柑改种成蜜柚。只是,改种需要几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黄三九将无以为生。怎么办?为了生活,1999年黄三九带着儿子到厦门打工。但因没特长,只能四处打短工,虽已省吃俭用,日子却也不好过。日子一晃到了2016年初,他两手空空回到家,成了村里典型的贫困户,根本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那时候,黄三九住的是破旧的瓦房,一遇到雨天,屋里也跟着下雨。家徒四壁,令人绝望。转机出现在乡、村干部进门的那一刻。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赖垚开门见山:“三九,政府已经把你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要脱贫,要发展,我们就一起想想办法。”赖垚的话让黄三九感到又羞愧又温暖。只是已经年近半百的黄三九,一时也不知该干什么好。

他想起之前托别人代管的两亩柚园,如果能收回来自己管理,每年就有一笔收入。但没种过蜜柚的他又犯愁了:没钱投入怎么办?没技术又如何管好蜜柚?赖垚看出了黄三九的担心。

“你想不想做?”赖垚认真地问。

“当然想,我肯干也肯学!”黄三九响亮地回答。

“那好,技术和资金我们帮你解决!”赖垚的话让黄三九差点落泪。

没过几天,乡、村干部就为他量身定制了一整套的脱贫帮扶方案,开始分步实施。

为了让黄三九有个像样的家,2016年初,当地政府把黄三九纳入“有其屋”“造福工程”实施对象,补贴2.5万元帮他盖新房。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扒掉四处透风漏雨的瓦房,建设新屋。2016年5月2日那天,那是黄三九永远铭记的日子,他搬进了占地70平方米的两层新房,从此有了个遮风挡雨的家。虽然因盖新房欠下了十多万元,但他依然十分欣慰。

2016年6月,黄三九拿到了村里帮他争取的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解决了买化肥、农药等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有了生产资金,黄三九甩开膀子“拔穷根”,他利用自己的山地扩种了200多棵蜜柚。当年底,原有的100多棵蜜柚就让黄三九获得了2万多元的收入。

村里还让黄三九参加了“雨露计划”技术培训,请蜜柚专业合作社里的黄国团、赖坤土、黄明全三位技术能手,一对一指导他有关蜜柚环割、剪枝、嫁接等关键技术。黄三九自1989年高中毕业后就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机会他特别珍惜,他说,每次学习他都竖起耳朵,认真听认真看,回家后还认真想。

“在平时种植过程中,我也会把学到的知识好好地用起来。”经过学习和摸索,肯学肯干的黄三九掌握了种植蜜柚的好技术,他种植的蜜柚平均一棵产量第一年可达到360斤,并逐年递增,在第五年时可达500斤,成为全村最高产。现在的黄三九,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蜜柚种植高手,经常向村民传授嫁接等种植技术。

黄三九的日子日渐起色,而政府对他的帮扶却没有因此而歇手。2017年,村里安排他当村里的卫生保洁员,负责全村垃圾清运,每月包干4000元,2019年涨到每月包干5000元。

这些年,凭借着蜜柚收入,以及负责乾岭村全村垃圾清运工作,黄三九一年收入超过十万元。至2018年,他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陆陆续续装修了房子。有了新房,又有了可靠的收入,黄三九又重新组建了家庭,还喜添了小儿子。

“短短几年间,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我彻底打了一个翻身仗,我现在是有钱有房又有老婆。我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就是我最大的靠山。”说起过去这几年的变化,黄三九美滋滋的。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于未来,黄三九有自己的计划。“我想买车,把蜜柚种得更好,还要好好培养孩子读书。”谈话间,午后金色的阳光正从黄三九家的窗外洒进来,照在黄三九黝黑自信的脸上,很是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