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田园钓客

作者:▱罗龙海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20-09-02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在乡下老家上小学那时候,路上常可看见青蛙鼓着眼睛努力蹦跳的丑态。青蛙真的是丑,个头越大皮越糙就越看着不舒服,有的脊背是绿的,有的皮色是黄的,看着像是有毒的样子,挺吓小孩子的。村口的上学路起初是田埂,后来变成机耕路,再后来土路变成水泥路。但只要是在乡下,无论是窄小的机耕路还是较为宽阔的公路,都会有青蛙过道,因为道路的两侧或一侧必然是水田,于是就常常见到青蛙被车轮压扁横死路上的情况,太阳一晒变成肉干,被风卷到路边成为树叶状的标本。说来奇怪,青蛙整天在田野的沟沟坎坎蹦跳,像个运动健将,为何还能把自己的肚子搞得像圆球?当真是搞不懂。

后来,于山上山下、房前屋后、田野河边看多了,见怪不怪,知道青蛙无毒,抛却了恐惧心理,便不再以青蛙圆鼓鼓的体态为丑了,再后来为了养鸭子之故,甚至觉得它很可爱。

乡下人家家家户户都自养十只八只鸭子,端午节前后买进鸭苗,养到年底,半数挑到邻省广东大埔圩场卖掉换点钱买年货,留下半数过年享用或走亲戚。为了让鸭子长得快,大人常常吆喝道:过年想不想吃“鸭臂”?想吃的话平时就要勤快一点去田里钓拐子回来喂鸭子!

“食鸭臂”(吃鸭腿)对那时的农村小孩是最有诱惑力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人的日子缺少荤腥,一般人家的小孩子只有过年时才能够解馋“吃鸭臂”,所以,我们小孩子放学后放下书包就走向田野去钓拐子,成为山乡田野的钓客。

“拐子”是乡下老家的客家方言,就是普通话说的青蛙。长大后才感觉这个我们客家方言的“拐子”比普通话的“青蛙”更形象更具直观性:青蛙的四肢不都是“拐”着的嘛!

像我这年纪的人对钓拐子都不陌生,为此从小就培养了勤快的习惯,从中练就强健敏捷的身手。钓青蛙虽然是技术活,技术难度却并不复杂。先找一个塑料袋子,袋子要深一点,用粗铁线圈一个扁扁的袋口,再取一段两三尺长的细线绑在小木棍上,等到了田边扑到一只青蛙后,撕下前肢或后肢(我们俗称之“拐子臂”)系在线的另一头作为钓饵。有了这些简单的钓具,我们这些小小读书郎一下转型成为田园钓客,走上田埂开始“钓拐子”了。

青蛙的眼睛鼓鼓的,视力说差不差,它们趴在水田里、禾苗或是草丛中,它们能看到我们举着在它眼前晃动的“拐子臂”,而我们却看不见它们。只是青蛙却无视钓饵与钓手之间的连带关系,当它向上或向前扑出,张口将“拐子臂”含在口里时就中套了:自以为吃到美食,不成想却被钓手迅速提请进了塑料袋。在塑料袋里,钓手只要略微使劲一抖,青蛙含住饵的嘴巴无力坚持,只好张口松开落进深深的袋子里。暑假期间天气炎热,是青蛙叫声最欢畅的时候,也是我们山里娃垂钓青蛙的欢乐时光。有时候看见一只个头较大的青蛙,急忙将钓饵往它眼前晃,但它愣是对钓饵没兴趣,就只能挽起裤脚,弯下身子双手往前扑。感觉到危险的青蛙会蹦跳逃走,我们就必须低头追,田水溅得满身满脸,却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大青蛙抓在掌中,肉肉的感觉就像是父母亲过年时赏给的大鸭腿一样。

赤足走在田埂上,如茵绿草抚着小脚丫,脚心微痒如做足底按摩,很是舒服。但有时候也会突遇刺痛,被什么东西扎到脚底,痛得我条件反射地跳起来。蹲下细看脚心,只见一粒血珠缓缓渗了出来,于是拔开草丛寻找硬物,细看是刚钻出地面的洁白而坚硬的茅草尖。只要不是锈铁钉,我们就不担心了,掬把田水洗掉血珠,伤口且痛且痒,一会儿就忘了。也有被锈铁钉刺到的,处理不当的话,麻烦可大了。山田青蛙太多了,大小不一,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就蹦跳,看见钓饵就扑食,通常一个黄昏能钓个一斤八两的。

黄昏时鸭子都从山田回到家里,蹲在天井歇息。母亲已经喂它们吃过粗糠烂菜叶,但仍把袋子里的青蛙倾倒在天井里,群鸭见状一拥而上,争先恐后享用小主人带来的荤食。青蛙在天井里蹦跶,逗引得鸭群嘎嘎嘎争先扑食,热闹非凡,场面混乱,有猫捉老鼠的游戏份儿。钓青蛙喂鸭子,可以节省下一些谷子,常喂青蛙的鸭子除了长得快,毛羽也更漂亮。要说生长在那个年代的鸭子也真可怜,整天吃的是粗糠、秕谷、烂菜叶、臭地瓜,吃不饱还要被赶去田里自己觅食,哪像现在的鸭子那么有口福,待在宽敞的栏里甚至一动不动就有成堆成堆的玉米、麦麸,吃都吃不完!

青蛙是钓不完的,怕只怕农药成片成片的撒,尤其水稻抽穗时,为了消灭害虫稻飞虱,大队小队会统一部署喷施六六粉,那才是青蛙的集体受难日,那情景目不忍睹。幸亏青蛙繁殖能力超强,善于把稻田上方或是水沟上游干净的水源地当做产房,产下的卵子亮晶晶的粘连一块,等到卵子变成蝌蚪长出了尾巴,它们就随水流一拨一拨游向森林、草丛和田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作为一种益虫,青蛙悠游蹦跳的身影很早就游进了古人的诗词,凭借诗词之美,广泛植入人们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