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如何从一抔土到一段墙又到一座楼?50年来,张羡尧潜心研究土楼营造技艺—— 传承,让匠心和技艺鲜活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20-07-23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张羡尧(左一)和徒弟张文星在翻看客家土楼营造的工作手稿和《土楼旧事》

 

  近日,我市公示第二批传统建筑工匠名单,来自南靖县的土楼建筑营造技艺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羡尧获此殊荣。79岁高龄的他说:“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只要这项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不管多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张羡尧1941年出生于塔下村的和兴楼,从小生活在土楼之乡的他,对融入日常生活的木工技艺颇为熟悉,并产生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他当了两年的教师,之后回到土生土长的老家,向手艺精湛的木工师傅拜师学艺,以安身立命。由于他勤奋好学,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两年多便成为木工师傅。

  “我从1967年起开始走村串寨,到处承揽木工、油漆工程,主要从事搭建桥木架、土楼木架、土楼装修等大木作及凉亭、祖庙神轿之类的细木作和油漆工作。”张羡尧向记者介绍。起初,他作为土楼里的“土师傅”,只做日常木质家具的细木活,未参与营造客家土楼的项目。1970年,塔下村准备兴建村部永盛楼,张羡尧有幸被委任参与土楼营造项目。初次参与营造土楼,他认真研究土楼结构各部件的做法,对已建成的圆楼、方楼进行精确测量,利用自己扎实的绘图功底,绘制详细的土楼图样,并时常拜访老一辈木工师傅,讨论营造方法的优化。在营造永盛楼的过程中,张羡尧迅速提升了造楼技艺。此后,他时常参与客家土楼的营造,先后参与建筑裕德楼、南山楼、积兴楼、俊信楼、耀兴楼等土楼,并负责设计施工塔下大坝水口的“荣汀亭”、永定高头中学的“江新亭”、奥杳村尾的“长寿亭”、大溪村内的“功德亭”和德远堂的修复等。

  “土楼营造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还是一门艺术。从一抔土到一段墙到一座楼,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土与木的魂灵在糅合、发酵中不断地飞跃。”张羡尧说,这门技艺需要认识刨、凿、劈、锯等木工工具的性能、用法、磨利等,要学会看结构图,定墨线,还需将各种部件安装成品。张羡尧成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第七代传承人。

  张羡尧从事木工技术活和土楼营造技艺至今已超过50个年头。为了让这门技艺发扬光大,他先后收了10多个徒弟。“师傅总是说,学做事要先学做人,这样才能获得顾客的认可,才能将这项技艺真正地传承下去。”在采访中,向张羡尧学艺40余年的张文星说,师傅不仅传承手艺,更是传承匠心。

  面对时下年轻人因怕苦怕累而鲜有从事木工行当的现状,张羡尧时常忧心着这项独特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传承难以为继。由此,他翻出积攒下来的工作手稿,执笔将数十年营造客家土楼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汇成文图记录下来,历时5年,最终撰写成《土楼旧事》一书,并于2013年出版。“这些木工技艺和土楼营造技艺,我是这辈子都不会忘的。但是,如何让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甚至发扬光大呢?反复思索后,我决定用文字将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它,让每一个有木工知识基础的人能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哪怕很久以后,不再有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了,这项技艺也不会失传。”张羡尧翻看着手中的《土楼旧事》说。

  ☉记者 庄文剑

  通讯员 简慧玲 文/图

  责任编辑/杨朝华 罗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