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神像巡游:民间对圣人的膜拜

作者:朱亚圣 来源:厦门晚报 时间:2020-07-12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每年农历正月初十,王文成公祠都会举行“王阳明神像出巡九峰城”活动。今年因为新冠疫情停办,图为2019年正月初十举办的出巡活动。

■图左神舆上的王阳明神像是新塑的,图右神舆上高达132厘米的木神主“明新建伯文成王夫子神位”年头久远,据说有上百年的历史。

文/图 朱亚圣

“出巡”成了民俗活动

近年来,位于闽粤交界的平和县九峰古镇多了一个民俗活动——王阳明神像出巡九峰城。

每年正月初十,九峰民众在“明新建伯文成王夫子神位”牌的指引下,都会抬着王阳明塑像金身出巡,环绕古镇一圈。一路上,出巡队伍盛装列队,敲锣打鼓,鼓声震天,沿途群众、商铺纷纷在自家门前摆放香案,奉上贡品,鸣炮焚香,以虔诚之心迎接圣驾的到来。一时之间,万人空巷,只为一拜阳明,煞是热闹非凡。

王阳明是平和县“建县之父”。公元1519年,因巡抚南赣的王阳明奏请,明廷同意析南靖县地新建平和县,县治就设在九峰镇。九峰人对这位大儒怀有一份特别的感情。

2019年的“王阳明神像出巡九峰城”活动在2月14日(农历正月初十)举行,出巡队伍身着古装,两张八抬大轿抬着王阳明的神位牌和神像,从东门外王文成公祠热热闹闹地出发,沿古镇老街一路撒福,缅怀王阳明奏请设县之功、施民教化之德,非常隆重。

可惜,今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年一度的王阳明神像出巡活动被迫取消,没有了去年的那番闹热。

从“阳明祠”到“王文成公祠”

崇德报功,必有祀典。平和祠祀王阳明,起初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也就是王阳明去世25年之后。当时,福建按察司佥事梁佐要求平和知县赵进修建阳明祠,位于县城儒学宫(今平和二中校园内)的西南角。这也是福建省有明确年份记载的最早“阳明祠”。

明崇祯六年(1633),阳明祠已经岁久倾圮,新上任的知县王立准以“旧祠湫隘卑庳”为由,移建于东门外(原平和水轮机厂),命名为“王文成公祠”。新祠三进,前有一埕,配置莲花池塘等。时任漳州知府的阳明后学施邦曜鼎力支持,不但题匾“正学崇勋”,还从老家浙江余姚带来了王阳明画像,并据此塑像立于祠中,供百姓顶礼膜拜。

新祠落成后,平和县礼请时任詹宫学士的黄道周撰写《王文成祠碑记》。碑文凡1100字,先颂扬王守仁建县平和之功绩,云“今自平和设县以来百二十年,弦诵文物,著于郡治”;次叙修建祠宇经过,“文成去数十年,始为特祠,丽学宫;又且百年,而黎献思之,参政施公、大令王公始议于东郊别崇庙……为堂宇甚壮”。

东郊王文成公祠建成后,每年春秋二仲上戊日(二月和八月第一个戊日)均有致祭。通常由知县主祭,有专门祭文,参祭人员行二跪六叩首礼。明季以降,又历清、民国两代,王文成公祠屡有修葺,最后一次是1922年县长朱念祖主持修缮。

1957年,王文成公祠坍圯,祠址辟为平和水轮机厂。现存文物有“明新建伯文成王夫子神位”香火牌一块,藏于民间;黄道周亲撰的《平和县重建王文成先生祠碑》收藏于平和县博物馆。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史料。

圣人变成了神明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王文成公祠还没得到恢复。

九峰镇各界贤达人士,感恩王阳明肇建和邑之情,于2016年1月筹资数万元重新雕塑平和“县父”王阳明金身,先是安奉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和城隍庙,之后再移至王文成公祠原址的旧厂房里。因为不少民众前来膜拜,并组织王阳明金身出巡活动,这间旧厂房,也被民间称为“王文成公祠”。

王阳明塑像早就有之,但古代只是作为祀典而奉,塑像也是人像,并非如今的神像。王阳明由人到神,演绎成一种民间信仰,全国惟平和独有。把对地方有功的人物神化,香火祭祀,出巡四境,祈求神明保佑地方,是闽南民间宗教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

因有了王阳明,才有平和县,而有了平和县,才有了当地百姓祭祀王阳明的习俗,王阳明才从人变成神。一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500年后,在九峰镇变成了神明,九泉有知,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采访手记】

九峰镇时代的平和县

萧春雷

小车在山道上盘旋,霏霏春雨,云雾缭绕在山间。我们轻易地翻越了省界,从福建平和县长乐乡来到广东大埔县大东镇。从山坡上俯瞰,这块建满房屋的狭窄盆地平平无奇,不远处湖光闪烁。张山梁说,大东镇在古代名叫大伞,是“漳南战役”的古战场之一,九峰溪流到这里后可以上船,经大埔县城再下韩江出海。也就是说,广东大东镇,数百年来,一直是古代福建平和县的主要水陆码头。

平和县是1519年由王阳明建县的,县治设在西部的九峰镇,直到1949年才迁往东部的小溪镇。小溪镇可以直接上船,通过西溪直下九龙江出海。实际上,平和建县以来,行政中心有430年坐落在属于韩江流域的西半县,与广东潮州交往密切;最近70多年来,才转到九龙江流域的东半县,投入漳州的怀抱。

张山梁是平和县研究王阳明的学者,通过多年实地探访,基本厘清了王阳明指挥“漳南战役”的始末。他说:“我去过很多古战场,有时很困惑。古籍里提到的山贼巢窟,就像大东镇一样,根本就没有城堡、石寨、土楼等防御设施,看起来就是平常的村落。”

我说:“你注意到了吗?漳南战役的主战场在福建平和县、永定区和广东大埔县交界地区,如今都是客家区。实际上,南赣巡抚管辖的闽粤赣边地区,就是后来的客家大本营。我怀疑这些所谓的山贼,很可能就是当时的畲民,包括了部分汉民。他们后来融合为客家。”

明中叶以前,闽粤赣边的主要居民是苗瑶语族山民,以及部分汉族流民。因为经常发生暴乱,公元1495年,明廷设置南赣巡抚,按王士性的说法,“专防山洞之贼寇也”。所谓“山洞”,指的就是山区畲民。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时,闽粤赣边烽火连天,已经出现了大大小小数十股农民起义军。因为缺乏作战经验,王阳明决定先对付实力较弱的“闽广贼首詹师富、温火烧”叛乱,入闽指挥“漳南战役”。

从姓名看,难以确认詹师富、温火烧是汉人还是畲民。王阳明给《与王晋溪司马》的信中有“守仁近因畲贼大修战具”一语,可见他的作战对象,主要还是畲民。无论如何,畲民首先是烧山种地的农民,拖儿带女,不管多么强悍,抵不过专门杀戮的职业军队。在闽广两省大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詹师富、温火烧均被擒斩。

我读王阳明《闽广捷音疏》,心情沉重。例如文中称:“擒斩大贼首黄狸猫、游四并广东大贼首萧细弟、郭虎等二百九十一名颗,俘获贼属一百三十三名口;其间坠崖堕壑死者不可胜计。夺回水黄牛、赃银、枪刀等物,烧毁房屋五百余间。”这些叛军,大首领连像样的名字都没有,却几乎人人都有家属和房屋,养了一些水牛黄牛,不就是普通的百姓吗?又如广东方面的战报说,大军攻破13座山寨,战利品是“夺获水黄牛马一百三十九头匹,衣布等物二千一百五十七件,葛蕉纱九十六斤一两,赃银三十二两四钱八分,铜钱一百四十二文”。你相信吗?洗劫了13座山寨,现金不过32两银子和142文铜钱,多么贫困的“山贼”啊!

漳南大捷后,王阳明迅速移师赣南、粤东,平定当地的叛乱。用兵一年多时间,他就清除了三省数十年之患,剿“寇”功业卓著。后来,他又被派去对付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

破“山中贼”之后,王阳明思考如何“破心中贼”,让一个地区长治久安。他想到的一个重要办法是建立地方政权,把“新民”(新招抚之民)纳入国家“编户”,实行儒家教化,移风易俗。他在闽西、赣南、粤东平乱之后,各留下一个新县——平和县、崇义县与和平县——善后。事实证明,设县之后,人民安居乐业,平和县的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尊称王阳明为“县父”。

南赣巡抚一职,延续到1664年废除,历时169年。这一期间,闽粤赣边的畲汉居民加速了民族融合,最后形成客家。我觉得,九峰镇时代的平和县,首先是一个客家县;搬到小溪镇以后,它才变成了闽南县。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清平和文化的根源和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