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视听节目> 电视新闻>正文

【观看电视】2020年7月8日《平和新闻》

作者:平和县新闻中心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20年07月08日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视频简介

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是2020年7月8日,星期三,农历五月十八。今天是高考的最后一天,在这里我们祝福全县考生都能正常发挥,考出理想成绩!欢迎收看《平和新闻》,今天节目的主要内容有:

1、正兴学校考点一考生腿脚不方便,暖心交警帮着背上五楼进入考场。

2、地质灾害点山格镇顶楼组的17户人家告别危房住上了新房,不再担心风雨。

3、山格镇爱武女民兵排不爱红装爱武装,克服艰难险阻,感染村民团结一心修建“爱武桥

【相关信息】
********************

一考生腿脚不方便 交警背上五楼

作者:方涵 林弋翔 通讯员 高静云 来源:平和网

又是一年高考,总有一些身影默默为考生保驾护航,在平和县高考的一考点就发生了感人的一幕,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今天上午7:45,记者在平和正兴学校考点采访时,辅警李水松已经站在学校门口等候,他在等待一位脚部受伤的杨同学。8点左右,杨同学在父亲的陪同下,出现在考点门口,李水松赶快迎上去。杨同学下车后,该考点监考组的一位老师用电动车接过杨同学,把他送到考点的楼下。而接下来背着杨同学登上五楼并进入考场,则由辅警李水松完成。

考生家长杨先生:我儿子左脚(踝)关节受伤了,不能走路,进去(考点)也不方便,后来我们平和交警(非常)热心把他背进去。

这个感人场景昨天就发生了,与今天不同的是,昨天杨同学从考点门口到五楼考场这段路,全部由李水松背。

原来,昨天(7月7日)在平和正兴学校考点执勤的平和交警接到求助,一位考生进考场不方便。据了解,这位考生在前段时间不慎摔伤脚部,目前依然无法行走,而根据考场规定,家长不能进入考区,这让送考的家人和考生很是着急。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交警大队护考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与学生家长及班主任老师联系,并积极协调考场工作人员,对考生开通绿色通道,由辅警李水松背着考生到达五楼考室,另外一位交警赖游龙和老师全程护送。

辅警李水松:(记者:累吗?)还行,为了考生,为了能让他们顺利考试,背上他上五楼这都不是什么大事。

考生家长杨先生:我非常感谢我们平和的交警,警察叔叔。

********************

暖心 平和一中为内宿考生提供免费高考餐

作者:陈小花 来源:平和网

常言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过,高考期间,在平和一中不仅有免费的午餐,还有免费的早、晚餐,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去看看。

7月8日中午12点,平和一中的食堂里已经坐了不少的考生,他们正在享用可口的午饭,这顿午饭是学校免费给他们提供的。不少考生觉得,经过一上午紧张的考试,来到食堂,能吃到学校精心准备的饭菜,心里感到暖暖的,特别高兴。

考生 曾荣斌:(学校)提供了免费的饭菜,而且菜样都非常的丰富,在考场旁边又有免费的银耳汤,枸杞汤还有绿豆汤,我们学校免费提供的汤水,能抚慰我考完试紧张的(心情),让我有更好状态去应对下一场考试。

考生 陈德华:学校免费准备饭菜,可以给学生一种家的温馨,这样可以很好地缓解学生紧张的状况。

记者了解到,今年,平和一中首次免费向386名住宿高考生提供三餐,按照早餐每人5元、午餐晚餐每人各20元的标准配备,每餐的菜谱都是按照荤素搭配,品种丰富、营养清淡。

考生 陈德华:(饭菜怎么样)你可以看一下,都是多种多样的,有鸡腿、鸭腿、还有鸡蛋、白菜、宫爆鸡丁,每一种口感都还行,而且质量都是有保证的。

平和一中除了为住宿生免费提供三餐外,还在考场外分别为考生、家长提供茶水服务。

考生家长 林先生:天气这么热,学校给我们家长们准备绿豆汤、菊花茶这些降暑的东西,我们家长感觉很温馨,内心都很舒服。

********************

山格顶楼组:告别危房住新房 “忧居”变“优居”

作者:蔡煌杰 林泽霖 通讯员:吴琳平 来源:平和网

民以居为安,住房,是每一个家庭安居乐业、生活和美的承载空间。山格镇土田村的顶楼组是一个滑坡地灾点,部分群众的老房子在岁月的涤荡中变成了危房,风来墙晃、雨来屋湿,严重威胁着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日,记者走进土田村顶楼组映入眼帘的是,两排17间3层楼高的房屋,村民们正赶着晴好天气装修起来。村民蓝友福告诉记者,自从搬到新房,风雨天气他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他的“忧居”变成了如今的“优居”。

村民蓝福:搬到这边来,我们每天晚上都可以睡大觉,不管风多大、雨多大,我们可以安心的睡觉,不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

和蓝友福一样有这样感受的还有16户。蓝友福说,土田村顶楼组17户村民的屋后山体地貌单元属于剥烛残山,每逢刮大风强降雨期间,严重危及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镇、村工作人员也都第一时间前往地灾点进行疏散村民。

村民蓝福:以前的房子都是土瓦房的,土瓦房的墙上到处都是裂缝,有的裂缝大概裂到10公分以上,瓦片也经常掉下来,掉落了。/上级的政府也很关心,特别是镇里面和村里面的干部,每(到)刮大风下大雨都来这边赶我们到村址(村委会)里面那边去住,不能住在这边,比较安全。

为解决村民们的“住有所居、居有所安”问题,2018年9月份,山格镇积极为其申报地质灾害点搬迁工作,选址、征地、赔青、平整土地,镇政府都包下了,还给每户补贴4.5万元。2019年4月,新房子在新选址处开工建设,目前共建有17间3层楼高的框架结构房屋,占地面积约8.5亩。目前,滑坡地灾点17户人家已全部入住新房了。而他们的老房子,镇里面决定进行旧村复垦。

山格镇宣传委员、土田村挂钩领导黄泽斌:下一步,我们打算把旧村进行土地复垦,然后对新村这边进行统一规划,包括外墙装修,基础设施配套、公厕、公园这些设施等,从而达到既消除地灾点群众的安全隐患,又让群众住上美丽家园这种效果。

********************

崎岭: 罗坑山上建沟渠 满山蜜柚有水“喝”

作者:詹鑫鹏 张伟芳 方涵 通讯员 沈晓鑫 来源:平和网

在崎岭乡南湖村罗坑山上,当地政府为村民修建了一条沟渠近日投用,罗坑山上的千亩蜜柚的灌溉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近日,记者在崎岭乡南湖村罗坑山看到,一条沟渠格外显眼,弯弯曲曲的盘卧在山上,沟渠内的水清澈见底。放眼望去,沟渠两侧的蜜柚园郁郁葱葱,树上的蜜柚果实长势喜人,而这离不开这条沟渠的功劳。

南湖村村干部曾祥利:很多农业生产用水都是(引用)这条沟渠。//(沟渠)弄通以后,很多灌溉农业用水都非常方便。

据了解,该沟渠总投资120多万元,总长6.83公里,于去年5月开工建设,目前已经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沟渠的建成满足了当地1000亩蜜柚种植的用水需求,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村民收入。

********************

黄荣才长篇小说《大河东流》出版

作者:林泽霖 陈小花 来源:平和网

近日,作家黄荣才长篇小说《大河东流》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书局出版,全书共16.5万字,在《中篇小说选刊》微店等线上和各地新华书店线下同步销售,该书列入长篇小说福建故事系列,入选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联合全国出版机构推荐的“助力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主题出版物荐读书目。

《大河东流》讲述了在我党领导下的福建各地振兴乡村、招商引资、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是振兴农村经济、乡镇建设的宏伟画卷的缩影。故事通过多个事件,见证了福建改革历程与发展变化。

小说着重描绘新时期复杂经济形势和投资环境,塑造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形象,描绘了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向上的力量和积极的主题,是新时代福建故事的精彩演绎。

作家黄荣才:我想通过我的笔来描绘在当前这种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包括其它一些工作过程中,基层干部是如何努力,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达到自己理想中的一种期望值,和他们所希望能够取得的工作成效。通过这些来表述整个福建包括在这种大好环境背景下如何发展,如何讲好福建故事,我把自己的思考通过人物塑造通过小说这种形式表现出来。

记者了解到,在创作过程中,黄荣才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包括在平时工作中与乡镇干部交流了解到的细枝末节合理串联起来,结合时下热门话题,把小说的故事情节写得具有时代感,耐人寻味。

作家黄荣才:(我)就把平时去挂钩帮扶听到的一些故事,包括大家在聊天中听到的一些故事,把它提升到另外一种角度把它展示出来,包括保护野生动物,把人和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体现出来。

黄荣才是福建平和人,1970年出生,是中国作协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平和县融媒体中心主任,发表各类作品200万字。《大河东流》是作家黄荣才的第14本书,另外他还主编《走进林语堂》《第二届林语堂散文奖获奖作品集》《平和县茶志》等17本书。

********************

爱武桥的故事

作者:叶庚成 詹鑫鹏 汤绍平 来源:平和网

位于山格镇隆庆村的爱武桥,虽是一座普通的桥,但桥的建造过程却充满了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听听关于爱武桥的故事。

近日,记者在隆庆村看到,爱武桥横跨花山溪,清新雅致却又雄健奔行。不论从远从近、还是从高从低来审视,这桥都有着不一样的景致,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而在爱武桥未建之时,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却被这湍急的花溪隔着,也阻碍了爱武山上的女兵通行。

蔡玉珠:原来要去爱武山的时候,桥还没有修建,铺的是石板过水桥,桥是用松柏树的枝干撑着的,铺上石板,那时候还有桥过往,中间会留一段缝隙让船经过,晚上要过去(爱武山),有时候桥经过没有把木板放回去,我们还有自己动手把木板铺好才过去。

蔡良才:当时九龙江西溪把隆庆村一分为二,隆庆村的田地大部分都是在河对面,当时是有一个简易的桥,所以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还有当时,爱武山女兵排的来往,所以当时经过爱武山女民兵排第一任排长林月理的支持,村里面经过研究,就决定建这个大桥。

花山溪的河床不是非常宽阔,要在湍急的河面上仅靠人工建一座大桥谈何容易。困难虽重重,却难不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隆庆人。经过大家共同设计,上部为板梁式,下部为一字型石台、石墩,能够达到50年一遇的桥梁的设计图纸很快出炉,在有关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和修改后立马进入施工程序。1976年9月1日大桥正式动工建设,村里的男女老少众志成城利用枯水期的最佳时段开始了他们的“伟大工程”。

蔡玉珠:那时候二十四岁了。有个40多天的婴儿,但是每天晚上都来这里加班(建设桥)。都是两班倒,加班结束休息后赶紧回去看孩子有没有掉到地板上,因为他自己一个人在家睡觉。

蔡水源:我开始参加建设的时候,40多岁了,六十多岁的也有。//挖桥基础很辛苦的(怎么辛苦?)工具只有锄头、簸箕之类的,抽水机抽水,抽干水,钉桩下去之后,石头马上垒上去,这样一个桥墩一个桥墩做起来,分小组,一个小组一个桥墩。//砍松柏树来钉桥墩,从水下开始算有两米长,入水的部分有一米七、八左右,都是用人工打桩的。

为了争取在来年主汛期到来之前完工,男女老少大小全部出动,最多的时候达到上千人,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把桥建起来。即使是到了寒冷的冬天,所有人也是不惧严寒,直接钻入水中填埋基础。

蔡水源:冬天刚下水的时候冷,劳动一会之后,就不会冷了。下班之后,赶紧换衣服,不然太冷受不了。冬天的时候也是夜以继日的工作,不可能让你闲着。

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奋斗与付出中,村民们仅用双手和古老的造桥技术便在短短十几个月撑起一座主桥面长120米、宽5米的大桥。桥建好后不管水大水小都能在桥上自由通行,村民们在对岸耕地、山地的生产更有了盼头。

村民们说,也正是爱武女民兵排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奉献精神,感染了村民团结一心建大桥,才有现在的“爱武桥”。

蔡良才:爱武桥这三个字,就是根据(爱武山)寓意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爱武”。这个桥(的字体)是根据毛泽东的诗词手写体,临摹放大,所以把它命名为爱武桥。

[err:标签'评论标签'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