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大峰岩下分阄韵 丹霞城中赋新诗

——徐霞客与龙溪好友的漳州游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晗 通讯员 李嘉琳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20-05-26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当地百姓崇敬、怀念黄道周,在石斋书屋供奉黄道周的塑像。 张晗 摄

灵通山悬空寺建造在悬崖壁上,让人惊叹。 本报记者 陈逸帆 摄

灵通山险峻雄奇 张晗 摄

当生命没有了来处,便只剩下远方。丧母服阕之后,年已四十三岁的徐霞客“发兴为闽、广游”。徐霞客来到了远在闽之南的漳州,通过族叔徐日升的推荐,结识了林釬、黄道周、张燮、何楷、李宓等龙溪雅士;而后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入漳。

此番,让我们一同走进徐霞客与龙溪好友曾流连过的地方,回味徐霞客游漳州的高光瞬间。

大峰山

“觅篮舆追之,百里乃及。相将于大峰岩次。”

徐霞客与黄道周同游平和灵通山,是发生在崇祯六年秋(1633年),徐霞客第三次入漳、黄徐二人最后一次会面之时。黄道周《分阄十六韵》中有序:“徐霞客自毗陵来访予山中,不一日,辄搜奇南下。觅篮舆追之,百里乃及。相将于大峰岩(今平和灵通山)次”,明确提到徐霞客与黄道周同游平和灵通山。

5月21日,我们循着这段记载,穿过风雨,来到了平和灵通山国家地质公园。“诗文有记录,民间也有传说,徐霞客和黄道周来过灵通山。”热衷于文史研究的大溪中学教师叶敬宗告诉记者,“灵通山脚下的青云寺那一带,原来的地名叫作‘黄徐头’,当地村民取两个人的姓做地名,就是为了纪念这两位名人曾到此烹茶、饮酒、赋诗。后来因‘黄徐头’念起来比较拗口,近代才逐渐被称为‘黄牛头’。” 山风吹起了半壁岫烟,在这高耸入云的封山大石下饮酒赋诗,想来是件十分雅致的事。

为什么黄道周要带徐霞客来大峰山游玩呢?这与黄道周个人经历有关。黄道周年轻时曾于山下范厝寨从教,也曾居于山上研读。现在灵通山悬空寺附近还保留着“石斋书屋”——两方巨大的石头互成犄角组成的一处石室。平和县灵通风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邓碧霞说:“据考证,黄道周喜欢在僻静的地方读书,他20岁左右就在灵通山研读,这处洞穴就是他藏书和读书的地方。黄道周高风亮节,殉国后百姓怀念他,就将他的塑像供奉起来。”现在石室里除了供有黄道周的塑像外,还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黄道周手书的“灵应感通”四字。当时,对黄道周而言,邀请好友徐霞客到自己熟悉的大峰重游,定然别有一番滋味。

另一方面自然是黄道周被大峰山美景所吸引,向徐霞客力荐同游此处。据清代陈汝咸主修的《漳浦县志》记载,黄道周著有传世名篇《梁锋二山赋》,序言中详细地介绍了天锋山(即大峰山、灵通山),“临漳之西九十余里,有天锋之山,飞颉搀睨,亦可万仞,洞壑绵亘,钩梯悬绝,猿鸟四时腾空塞径。”他盛赞大峰山奇景:“一一与黄山相似,或有过之,当无不及。”我们到访大峰之时,虽遇漫山风雨,却不减大峰奇美。漫步林间,油桐花落,竹林风起;拾级而上,泉瀑轰鸣,珠帘化雨。灵通山还有巨大的天然卧佛、福建少见的悬空寺。2019年1月15日,福建平和灵通山地质公园正式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命名。除了传统的七峰十寺十八景之外,到访灵通山的游客还能在路标的指引下,了解一亿三千万年前火山多次喷发沉积而形成的典型火山岩峰丛地质地貌,感受沧海桑田的自然神力。

丹霞城

“手泽只今留箧在,白鸠巢畔绿阴移。”

徐霞客的龙溪好友除了黄道周外,还有张燮,这从二人留下的诸多和诗可以得见。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徐霞客初访漳州,行屐南靖,得族叔徐日升指引,拜会林釬求得墨宝后,经过漳州府拜会了张燮。证据来自《晴山堂法帖》收的一首张燮的七律。诗前有引文曰:“徐霞客为其太君作秋圃晨机图,诸名下属缀备矣。入漳征言,因而追志之。”“入漳”二字足以说明徐霞客经过漳州。诗末落双款“龙溪 张燮”“丹霞 李宓 书”,可知这首诗是张燮作诗、李宓书写,或许求取诗词、墨宝的时候,徐霞客、张燮、李宓是同在丹霞城(漳州古城)内的。

从诗词中还能找到徐霞客首次入漳期间曾在漳州逗留数月,直至初夏的证据。张燮《群玉楼集》卷之二十一收有徐霞客诗《过霞城访绍和张先生归途赋谢三章》。其中,第三首诗末句“罗浮留待野云还”,参照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中“(徐霞客)自江上走闽,访石斋于墓次;又为赍手柬抵粤,登罗浮,携山中梅树归”,可知徐霞客访张燮是在第一次游历漳州的时候,即1628年的仲春初夏。而张燮所题《秋圃晨机图》末尾说“手泽只今留箧在,白鸠巢畔绿阴移”,交代写作的时令为初夏。

那么,这么长的时间里,徐霞客去了漳州哪里游历呢?为了索诗求字,徐霞客定然要拜访居住在漳州城中的张燮、李宓。徐霞客到访时看到的漳州府城,除了有与如今位置大体一致的二十多条街道,还有女墙、谯楼等古建筑物,最重要的是,徐霞客还能切身感受到漳州城因海丝贸易而呈现出“气象豪雄,商贾辐辏”的繁荣景象。陈子铭在《漳州传》中写道:明穆宗继位(1567年)后,朝廷同意开海贸易,在漳州月港立县,月港随之成为大明王朝唯一允许商人出海贸易的口岸。随后,隆庆五年(1571年)漳州府城建起了古代漳州标志性的建筑——威镇阁(非如今复原的八卦楼),见证着九龙江流域及月港为漳州带来的一整个世纪的繁荣。

徐霞客或许正是循着威镇阁的方向,找到了漳州城的南门,在洋老洲古渡口登上了前往镇海卫的乌篷船,去拜访与黄道周素有交情的何楷。

云洞岩

“云笈著成仙竹素,锦囊探出句烟霞。”

还有学者考证出,张燮或黄道周曾带徐霞客同游云洞岩。云洞岩自古以来便以秀丽雄奇的景色而蜚声四海,山中有大小洞穴四十余处,历代各体书法题刻二百余处,被称为“闽南第一碑林”。说云洞岩为古代文人的会客厅也不为过,有好友过霞城(即漳州城),带他到云洞岩游玩也是人之常情。

一位漳州文史学者说:“在张燮的《霏云居集》中有诗《云岫》《鸟岩》《暗谷》,写的或许便是张燮陪徐霞客游云洞岩的情景。云洞岩多有石室,室内冰凉的泉水漫流清澈,正是避暑好去处。张燮或曾陪同徐霞客入洞聊天,用山泉沏茶品茗。”并且,徐霞客所写的《过霞城访绍和张先生归途赋谢三章》其一中有句:“伊人何事托蒹葭,鹤骨森寒鬓未华。云笈著成仙竹素,锦囊探出句烟霞。沧桑幻矣宁随世,城郭依然别有家。俗客不嫌同鹿豕,肯将深洞闭瑶花。”诗中鹤骨、烟霞、深洞等词都难免让人联想到云洞岩。

也有学者认为,徐霞客或曾在黄道周夫妇的带领下,游览过云洞岩。因为黄道周夫人蔡玉卿的娘家就在云洞岩所在的蔡坂村。

但不论最后考证结果若何,徐霞客确曾三游漳州,留下了一些与漳州密切相关的地理、文学资料与后人,已是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