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治沙造林当公仆,百姓心中树丰碑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20-03-12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植树节前夕,全国治沙劳动模范林多默老人看着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谷文昌》,回忆与谷公在一起的那些往事——

  3月9日,林多默(左一)带着大女儿、大孙女在62年前种植的木麻黄树下讲述他与谷文昌的故事。

 

  漳州新闻网讯(记者 谢汉杰)“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谷文昌》里,植树治沙的很多故事就发生在白埕村。这9株大木麻黄树就是62年前谷书记带头种的,树苗是由我带队去前楼公社下溪国有树苗场挑来的。”3月10日,在东山县陈城镇白埕村赤土庙,年逾八旬的退休党员干部林多默回忆说。

  白埕村地处乌礁湾海边风口。“沙滩四处光溜溜,‘沙虎’无情田屋休,作物十种九无收,求乞谋生到处流(浪)。”这首民谣是解放前白埕村的真实写照,也是东山岛昔日沙荒和贫困的缩影。

  1955年初,时任东山县委书记的谷文昌,每隔三五天就来到白埕村走访群众、查沙源、探风口、找树种……他需要熟悉当地情况的一个本地人在身边引路。有一天,谷书记对在大队从事共青团工作、活泼开朗的林多默说,“小林,我经大队干部同意,要你当我们的义务通讯员。”

  从此,每当谷书记到白埕村,要去哪里,要找谁,都由林多默负责。1957年2月,有一位村民在沙滩挖出泥炭土,林多默带着谷书记闻讯匆匆赶到,谷书记叫林多默为他包了一些泥炭土挂在自行车上。后来,谷书记高兴地说,他带回家的泥炭土晒干放进灶膛,只见一朵火花从泥土中腾起,说明东山可以种树。1957年3月,能够播撒绿色希望的树种跃入眼帘:白埕村外的一座沙丘旁,长着3株挺拔的木麻黄。这是村民林日长3年前扫墓路过西山岩林场时,顺手拔回来种上的。林多默登门请来林日长,谷书记向他询问种树的过程。第二天,谷书记把正在县里参加扩干会的300多名县、区、乡干部,拉到木麻黄树旁:“木麻黄树在这里能种活,在别处也一定能种活。”

  “木麻黄树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命林’,我们要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树木!谷书记这句话令人深受鼓舞。”林多默站在60多年前种植的9株木麻黄树下回忆说。

  为了解决木麻黄树苗难题,当时采取县、公社、大队三级育苗和派人从广东等地采调的办法。1958年3月11日,时任大队林业队小组长的林多默接受一个任务,带领青年突击队步行到10多公里外的前楼公社下溪村国有树苗场挑树苗,在回来路过西埔湾300多米宽的海沟时,遇到大风雨,海水涨潮一米多高。为了保护树苗,林多默叫大家将一捆捆树苗举在头顶上,一步步跨过海沟,虽然海水淹到脖子,浑身湿透寒冷,但他们坚持把3000多株实验树苗全部带回林业队,受到谷书记的表扬。3月12日一大早,谷文昌带着机关干部肩扛锄头,步行到白埕村外江沙滩上,与村民们一起种下了2万多株木麻黄。岂料,13日气温骤降,持续一个月之久的“倒春寒”,使树苗成片枯死,发现仅有白埕村赤土庙9株木麻黄成活。“这里能活9株木麻黄,就能活9000株,9万株,就能绿化全东山!”谷文昌说。

  之后,由林业技术员、领导干部、老农民三结合的造林试验小组应运而生,谷文昌亲自担任组长。此时担任白埕大队林业队长的林多默,又先后接受了建立50亩木麻黄实验林基地、30亩丰产林的重任。他日夜奋战找水源、挖水塘、挑水浇树苗;在沙滩上搭起草寮,定时观察气温、湿度、风向、风力对新植木麻黄回青、成活的影响,全部记录在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实验林、丰产林喜获成功,从中总结出沙地木麻黄“造林六大技术要点”,后来印成小册子,分到各大队、生产队。5年间,仅白埕大队就在沙滩上营造防风林2500亩,农田防护林带5400米。

  林多默说,不论是组织上安排他到白埕农业中学担任校长,还是担任白埕大队(村)党支书,后来到陈城镇工作直到退休,谷书记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他一生。担任村党支书22年期间,林多默带领村民年年植树造林,治理改造沙田,将2300亩沙质地变成芦笋丰产示范片,最高年亩产值达5000元。芦笋课题研究项目获“全国星火计划金奖”。林多默10多次被评为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治沙劳动模范”称号。多年来,林多默不忘初心,老有所为,讲好谷公故事,用自己的言行积极传播正能量。

责任编辑:杨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