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言】 补齐短板 提高全面小康含金量
东南网1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李珂)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围绕老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省人大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
针对我省农村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农村学校布局不够合理、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省人大代表、福建双龙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龙建议,将所有学校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之中,对于那些规模小、布点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的学校,要尽可能予以改造和保留,防止因学校布局不合理,造成学生上学难;全面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加强校际间师资调配,并鼓励城区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地区轮岗支教,促进体制内循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代表们纷纷支招。
省人大代表、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三社村村委会主任林毅祥建议,加强中低端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减轻税费负担、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等手段,适当放宽养老机构的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在不改变土地原有性质的前提下,将一些废弃的工厂、学校等场地、场所经过环保测评检查之后作为中低端民办养老机构的选址,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土地流转。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各类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来自农业农村一线的代表们,尤其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农村基础设施依然存在总量不足、建设发展不平衡、缺乏统筹规划等局限性。”省人大代表,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桐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童忠喜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
围绕农村饮水安全、公路建设、电气线路改造提升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具体问题,代表们畅所欲言。
省人大代表、福州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处长詹华晖重点关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建设水平限制,部分农村饮用水标准仍然有提高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待解决。”她说,为了让农民喝上放心水,建议有关部门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全面的摸底排查和整治,重点针对边远山区、沿海乡村,更换不合格的饮用水源,整治提升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的水源;对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实现乡村统筹供水,建立良性供水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探索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供水设施建设运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区苏区一个都不能掉队。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支持老区苏区加快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四好农村路”,支持老区苏区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补齐民生短板。
针对老区苏区自然资源缺乏、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缺少人才等现状,代表们纷纷出谋划策。省人大代表、清流县嵩溪爱珍豆腐皮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兰爱珍建议,加大对老区苏区县公路建设资金补助力度,支持老区苏区县推进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农村公路等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