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留住传统文化的“根”——全国文化先进县漳浦县走笔

作者:朱秀敏 廖瑜婷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19-09-15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漳浦县剪纸协会组织非遗传承人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燕榕老师在漳浦县第二实幼传授剪纸技巧。洪锦城 摄

⊙本报记者 朱秀敏 廖瑜婷 见习记者 刘艺敏 通讯员 曾惠龙 叶志武

秋日里的漳浦,风光旖旎。上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更让这座县城更具魅力。一路追寻,“文化漳浦”展开一幅多彩画卷——

开漳圣王陈元光,“一代完人”黄道周,“两帝师”蔡新、蔡世远,“蓝氏三杰”蓝理、蓝廷珍、蓝鼎元等著名历史人物与这片土地有着不解之缘,孕育出黄道周文化、两帝师文化等传统文化;

漳浦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漳浦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漳浦加入“中国书法之乡”的行列,成为我省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

大车鼓、竹马戏、妈祖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呈现出百花竞放春满园的喜人局面。

近日,记者走进全国文化先进县漳浦县,实地探索该县地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奥秘”。

守护文化载体勾连城市记忆

漫步漳浦府前唐街文化街坊,那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红砖、燕尾式屋脊等富有传统闽南风情的元素不时映入眼帘。

“假期带孙女来这儿走走,希望孩子在欣赏古建筑的同时,也能感受漳浦传统文化脉络。”土生土长的“老漳浦”洪东明告诉记者,府前唐街记录着漳浦的故事,承载着几代人成长的记忆,更让乡愁有了寄托之地。

漳浦府前唐街以“故里唐城、古邑街坊”为核心,“面子”修如旧,在原址上相应恢复漳浦古县衙、文庙、城隍庙等连成一片的大规模闽南古建筑;“里子”传精神,将打造成一座“故里、唐城、古邑、街坊”的巨型综合体,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县住建局高级工程师柯漳明告诉记者,该项目目前完成投资约1.1亿元,其中漳浦文庙、蔡新府第、城隍庙景观广场、府前埕景观广场、旧县衙重建工程已完成建设。

“漳浦在保护传统文化上下足了功夫,不仅加快恢复古建筑,还通过县镇村三级层层签订文物安全管理责任书,建立文物安全巡查制度等举措,着力推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同时,在全县31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安防监控系统,加强文物的技术保护监管力度。”县文体旅局主任科员李志鑫介绍,全县目前拥有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

文化兴,鹿溪公园、道周公园、印石公园等6大文化主题公园落成;设施全,占地501.29亩,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县文体中心正抓紧建设;投入足,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多方保障,多措并举,使得传统文化的触角延伸到漳浦的角角落落。

传承传统技艺延续文化魅力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纤纤素手轻盈翻动,灵巧剪刀在纸间游走,美轮美奂的图景跃然纸上。

走进卢淑蓉剪纸艺术工作室,屋里陈列了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小则巴掌大,大则几米长,有花鸟鱼虫,还有人物故事,十分生动有趣。而在一旁,初中女生郑涵颖正屏气凝神、不动声色地专心“创作”着。

“自从小学一年级体验剪纸后,我就爱上了剪纸艺术。”即将读初二年的郑涵颖告诉记者,即使初中学业负担比较重,她还是坚持每周末都来工作室学习剪纸,寒暑假更是风雨无阻,一天都不落下。

“我们平时从学校里发现的‘好苗子’就会带回工作室重点培养,将来我们老了,剪纸艺术就交由她们来传承。”看着“徒弟”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与坚持,卢淑蓉眼神里透出满满的欣慰与希望。

像这样免费提供培训的剪纸场地,在漳浦还有很多。近年来,“漳浦剪纸艺术中心”“漳浦剪纸传习所”“唐晋漳浦”“蔡新府第”等漳浦剪纸创作基地,及“漳浦剪纸传习展示点”“漳浦剪纸传承保护示范点”一一建设完善。漳浦剪纸传承人长期举办免费培训、讲座等活动,每年有近5000人次学习剪纸技艺。目前,漳浦剪纸已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4人。

无独有偶,书法传承不断发展,亦是近年来漳浦传统文化繁荣兴盛、不断传承的一处缩影。

“漳浦历来重视书法艺术人才的传帮带,从漳浦走出的书法名家经常以作品点评、专题讲座、笔会演示等形式,为书法作者带来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县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建新介绍,得益于“中国书法之乡”的“金招牌”,全县书法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不断成长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各种书法培训班100多个,基本每个乡镇场都有书法艺术培训机构,学员达到6000多人。

用好“老”资源注入“新”活力

“吃填鸭,看石榴,咬一下嘴角马上流油,六鳌的紫菜很细嫩,还有霞美蚵三面两猪槽……”在排练大厅,漳浦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演员王川军和黄瑞坤,正排练着竹马戏。

保护中心副主任、漳浦县芗剧团副团长杨海港回忆,新中国成立后,为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随人去”,挖掘调查、经费保障等一系列“抢救”举措如同一场“及时雨”,让竹马戏获生机。而如今,竹马戏追赶时代潮流,与小品、快板等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再获新生机。

在六合彩盛行的年代,《赌祸》号召村民抵制赌博培养正确爱好;《唐二带妻逛漳浦》在“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中,展现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金浦画卷;《蓝理将军》,将畲族名人故事贯穿于表演之中,最大限度展现畲族文化特色。如今,竹马戏的旧瓶,装上了漳浦文化、旅游、美食等题材的新酒,飘香万里,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竹马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漳浦人文历史凝结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发扬、传播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戏代表性传承人张晓荣如是说。保护中心每年下乡演出由改革前的70多场次,增加到一年250场次,成了宣传党的思想路线的骨干力量。同时,竹马戏还是漳州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不仅时常赴台湾文化交流,还在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县实验小学等学校设立传习所,每年约有700人次的学员接受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传统文化的“铁杆粉丝”。

受众之于传统文化,犹如沃土之于鲜花,而能够继承艺术精髓的新一辈传承人,则是传统文化繁衍盛开的种子。

卢淑蓉结合当代美学中的“阴翳之美”理念,将传统与时尚元素完美相融合,将作品制作成文化创意产品在网店上销售,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游金美潜心研究、开发出了漳浦剪纸新品——立体剪纸,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新时代的剪纸艺人,在老一代剪纸大师艺术精神滋养下,既根植传统、秉承前贤,又能锐意出新、百花齐放,展现出漳浦民间艺术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像漳浦剪纸这样的传统文化,要发展得更好,依然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挖掘、传承和弘扬传统,另一方面还得根据当代社会民众的需要,走市场化道路,才能让传统文化不断根、不断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秋日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