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让散落的文化珍宝重焕光芒

作者:陈瑞珠 苏晓磊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07-06-15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漳州、泉州、厦门的文化遗产以及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环境。闽南文化保护区的设立,将有利于对闽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同时也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寻珍护宝

    近年来,漳州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深入细致的普查工作,共盘点出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剪纸、民间工艺、民间雕刻、民间绘画、民间刺绣、民间歌谣、民俗活动等十大项五十多个品种。并对它们的分布区域、主要特色和艺术价值、保护现状等,进行如实记录,而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随着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除了原有的一些为大家所熟知的民间传统文化得到重新整理、记录之外,一部分鲜为人知或已失传的民间传统文化也着手挖掘,尽可能记录下来。象排湾族服饰、剪瓷雕、搓伞花灯舞、萝楠香塑、彩扎、根雕、棚仔戏、辇轿、蜈蚣旗、风雷等等,便是在普查中发掘出来的。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漳州市相继编撰、出版了记录漳州地方民间传统曲艺的《漳州曲艺集成》和被誉为“解读漳州乡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大型图文集《吾乡吾土》。近年来,漳州市连续举办了九届海峡两岸灯谜节,还举办了诏安书画节、漳浦剪纸艺术节、东山关帝文化节、华安奇石节、龙海农民画大型联展、云霄开漳圣王文化节等,组织漳州芗剧、漳州布袋木偶戏、漳州锦歌等参加省戏剧会演、省曲艺会演,加深了人们对闽南文化遗产的认识。

培育传承

    漳州市文化局工作人员指出,既要保护老的传承人,也要以老带新,带出一批新的接班人。传承和保护,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传承是最好的保护,没有传承就意味着消亡。漳州市以扶持为措施,以培育为目的,重在保护、扶持传承人,努力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目前正着手建立传承机制,每年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单位)。聘请民间艺人进学堂,如省艺校漳州戏曲班,请漳州锦歌老艺人上课,让漳州锦歌在年轻教师和新一代学生中扎根。

    漳州市还在一些中小学开展了“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漳州实小开展芗剧表演、闽南语童谣吟唱等活动,在全国屡获大奖,并多次与台湾小朋友进行交流;通北中心小学开展校本课程“方言诵文”,让孩子们领略到民族民间文化的优异性,使闽南语诵读得到延续。我市教育文化部门还聘请专家编写教材,力争每所学校都能开设几项富有特色的传统艺术校本课程,使闽南文化遗产的种子在青少年中萌芽、生长。

任重道远

    漳州市在开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也遇到了相关的问题,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一是发展经济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矛盾。现代文明冲击着城市乡村的角角落落,在那些民间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年轻人同样受经济利益诱导,不愿静下心来向老艺人学习,一些地方热衷迷恋现代文化、流行文化,对地方文化不屑一顾。二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缺钱缺人的矛盾。因为资金问题,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维持。拥有“绝活”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三是极少有学者、大学生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课题,缺少能从理论高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提升的高素质人才等。

    闽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如此才能使闽南文化这一珍稀的“活化石”在历史变迁中得以较好保存,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