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专栏展示> 芝山网评 > 正文

从“眼睛”到“生命”——也谈生态环境保护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19-08-17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是自然之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之美;“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是生命之美。自古以来,诗人们用最美的语言描绘了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梦。如今,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将生态环境放在和生命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句话振聋发聩,发人深思,令人警醒,激发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力量。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习总书记的话语中。在2015年3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2016年3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2017年5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等场合,习总书记都强调了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十九大报告中,则更直接、更集中地强调必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眼睛”到“生命”,透过这一表述上的细小变化可以见微知著,习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洞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高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感知世界、表情达意的重要器官。她对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人失去了眼睛,虽是不完美的,但毕竟不是致命的。而生命,是人作为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是一种存在的形式。她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无可替代的,如果失去了生命,那就表示完整意义上的这个人已经不存在了。把“生态环境”比作“生命”,可见保护生态环境是何等重要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而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是伴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

  改革开放初期,解决温饱问题是首要任务,在有的地区一切似乎都得让位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有的甚至不惜拿“绿水青山”换取所谓的“金山银山”。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诟病,人们对环境重要性的认知逐渐提升。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地方还存在“头痛医头、眼痛医眼”的现象,生态环境保护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重视,没有形成全社会的高度自觉。如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不再仅仅和“眼睛”一样重要,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体,是一切生物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生态环境就是“生命”本身,与地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