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专栏展示> 芝山网评 > 正文

漳州发展“大工业”的思路和建议

作者:李变花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19-07-19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2019年4月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抓招商引资、抓技改投入、抓政策落地、抓营商环境,把力量集中到加快工业发展上,把行动落实到推进项目上来,推动工业经济再提速。“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给我市工业发展指出了方向。结合漳州工业发展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会助推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工业立市”以来重点产业的战略调整情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2002年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来,漳州市工业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工业总量和质量大幅提升,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漳州的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经历了多次调整,从2005年的“4+3”产业、2007年的“3+4”产业、2009年的“4+4”产业以及2010年开始实施的“新4+4”产业:即石化、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四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四大战略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为漳州大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漳州发展“大工业”的战略定位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市工业发展定位于发展“大工业”,符合时代的要求。从漳州工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漳州的“大工业”发展要有大思维,大战略意识,突破传统思维。

(一)重点发展石化、钢铁、汽车三大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我市已经集全市力量花费十年时间重点发展石化产业,已形成沿海深水港原油、天然气勘测开发(上游)—古雷炼油及石化深加工基地(中游)—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下游)。石化产业链的触角可以覆盖轻工、汽车、建材等多个产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产品集中在产业链下游。石化产业的做强做大将成为漳州大工业发展的排头兵。

二是大力发展钢铁产业。伴随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的实施,钢铁产业近年来一直处于产能过剩,调结构状态。而对漳州来说,正是发展的大好机遇。由于国家区域经济整体布局的战略调整,京津冀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地区的钢铁业正处于外移时期。而漳州自身的自然环境具有承接钢铁产业转移的容量空间,再加上漳州自身钢铁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如果能够及时选择引入相应的钢铁产业,做大龙头,完善钢铁产业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是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漳州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雏形已经基本形成,有车架、汽车音箱等。加上厦门金龙汽车迁至港尾,漳州港尾汽车产业园可为漳州汽车产业发展增添动力。漳州的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环保专用车等,对于汽车产业做大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市具有发展“大工业”或临港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港口资源优势为漳州三大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漳州其他产业的发展

除了上述三大产业作为重点的抓大的“大工业”外,漳州的其他产业,如食品、家具、钟表等产业的发展,应根据产业自身的特征加以定位。

一是食品产业。食品产业特别以食品加工为主的产业自2002年工业立市以来,始终是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理念、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加工食品的选择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致命问题是市场容量的减少,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创新问题,最主要是市场需求问题。所以食品产业很难做大,不如另辟蹊径。比如,漳州的食品产业可以和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相融合,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注重食品工业设计与应用的研究等。

二是钟表和家具产业。作为漳州传统产业的钟表和家具产业,曾经为漳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为漳州的城市形象加了很多分数。这些产业,应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向更精尖方向发展。

三是信息产业。漳州在信息产业的发展,应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定位。充分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如5G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开发与发展的机遇,做好产业转型升级。

三、加强漳州大工业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

实现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工业发展思路,必须建立完善的大工业支撑体系。

(一)大力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工业发展的环境建设,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重大工业企业制度,定期研究工业发展重大问题,定期深入工业企业帮助解决工业发展的重大困难,定期分析研判工业发展的重大形势。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促进工业企业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构建全域协调的大工业发展格局。

(二)构建工业发展人才培养生态链

推动工业大步发展,离不开工业人才支撑。漳州要大力支持在漳高校加强工科专业建设,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统筹,围绕漳州支柱工业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构建服务工业发展的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三)加快建设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坚持发挥在漳高校学术资源优势和引进省内外高水平大学学术资源相结合,围绕漳州石化、钢铁、食品、钟表等支柱产业,建立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国家、地方联合工业研究中心,开展工业发展规划研究和工业技术创新研究。如建立精细化工研究院、钢铁加工研究院、食品科学研究院、钟表研究院、闽台工业融合发展研究院等。

(四)建立企业与高校共享高端人才机制

高端人才是高校和企业共同之所需。漳州要创新人才和使用机制,实行“高校+重点标杆企业”共同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模式。引进的人才进入高校编制,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培养使用,享受高校和企业双待遇,既解决高校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问题,也解决企业人才晋升通道窄和专业发展难的问题。

(五)完善工业企业教育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教育保障有利于解决企业职工后顾之忧,保障全身心投入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可依托闽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品牌优势,探索“师范大学+企业”的附属学校建设模式,建立“企业出资建设、闽南师范大学管理运行、企业职工子女受益”的基础教育保障机制,让企业职工子女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