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同品山水韵 共话致富经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19-06-19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第二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漳州交流参访活动侧记

  两岸人民心连心,集众智、谋振兴。6月17日,参加第十一届海峡论坛·第二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的两岸嘉宾代表携手共赴漳州龙海、长泰,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展开一场心灵相融、经验相鉴之旅。

  “重留善治,漳州的乡村更美了”

  “水上古村落”埭美村四面环水,村内古厝成群,两百多座闽系红砖古建筑渐次排列,错落有序,规模庞大。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梁拱窗花,以及轮番上演的布袋木偶戏、芗剧、剪纸等非遗项目,无不令前来参访的嘉宾代表驻足,细细品味。

  “良好的自然环境,古色古香的宗祠、古厝等,是历史遗留的财富,要倍加珍惜,使其完整地延续下去。这是助推乡村发展独特而重要的资源。”台湾逢甲大学经济学教授陈金发在埭美古村落群中感慨道。他说,古建筑是乡愁的凝聚地、生态是村民的幸福源,当前,台湾乡村对于古建筑和乡村环境的保护力度不足,对文化的传承也不够,这不利于台湾乡村发展,需要多向漳州学习借鉴。

  行至位于九龙江南溪下游的田头村,嘉宾代表沿着闽南传统红砖步道前行,不时驻足倚靠于青石护栏边,欣赏着傍水而建的古厝群。

  “眼前的这幅画面,让人难以想象之前是成排的养猪场、加工螃蟹壳的作坊,以及河道常年淤塞的场景。”在田头村归田居前,台湾嘉义县观光农业暨水利生态发展协会理事长王金标说,在他看来,水乡田头之所以能够重新焕发生机,重点在于其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和修缮古建筑,使得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行所学真不少。”王金标说道。

  在田头村旁,一块秋葵种植园地引起了王金标的注意,“乡村产业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农业,而发展农业需要进一步提升种植技术和科技水平,比如秋葵种植,其需要保持一定间距,这有助于秋葵的生长。”王金标与当地农户交流起秋葵种植方法,在临走时还向农户发出邀请,“希望有机会大伙能够来台湾参观交流。”

  一句“要常来”,凸显漳州乡村的人文美。田头村村民郭起家看到台湾乡村农业协会理事长巴湃·拉拉格狮独自在林荫下休憩,于是便把刚要打开的矿泉水递给他,说道,“这天挺热,多喝点水。”这一递便打开了两人的话匣,只见两人用闽南语拉起家常,“你们待会就要走了吧,以后一定要常来看看。”一句“要常来”不禁令巴湃心生感动,连忙回道,“一定一定,也欢迎大家多来台湾走走。”

  “因地制宜,漳州的乡村更‘活’了”

  漫步在珪后村的村道上,唐、宋、明、清各式古建筑矗立两旁,仿佛在诉说着一位位先贤达人爱国爱乡壮举,涤荡人心。

  “珪后村历史悠久,多为祖厝和老宅,如叶文龙故居、升厝等,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孕育出‘忠、孝、义、廉’的珪塘文化,有着父慈子孝的家风和忠国爱民的传统。”成都市新津县兴义镇镇长陈德标对珪后村的文化底蕴赞叹道,乡村文化,使得整个珪后村形神兼备。

  但如何把优势转换为生产力,让乡村更“活”?陈德标认为,要大力发展产业,特别是一二三产融合,而产业发展,则尤其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要重视建立乡村发展和村民间的连接机制,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珪后村的新貌,现已足以留住村民,而这可以说是第一步,下一步,建议可往留住游客的方向发展。”宁德市政协常委林为章听完陈德标意见后也提出自身的建议,“要留住游客,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业态,提升周边环境,这能让珪后村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一盏茶、一床琴、偷得浮生半日闲;七根弦、一卷谱,高山流水觅知音。深藏在国家森林公园天柱山脚下的后坊村偏僻、静谧,与龙人古琴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走入村中,古樟荫绿,琴师临溪抚琴,弦之余音村中回荡。古琴文化的融入,引得大批古琴教授学者、游客商家到来,带动集聚了一批优质旅游项目,实现了“一床琴”带动“一个村”的发展。

  “后坊村的发展模式,与我们熙岭乡龙潭村十分相像。”屏南县熙岭乡乡长张宜世说道,龙潭村是一个离镇区10多公里的偏僻山村,近些年结合文创项目,引进文创和专业设计人才,把老宅化为书吧、工作室、咖啡室、音乐厅等,吸引了许多文创者来此居住,更是每年吸引10万人前来观光,这是一条经过实践检验的好路子,值得推广。

  “在今日所参访的各个乡村中,各有独特之处,真可谓是一村一特色。”桃园市杨梅区基层代表叶星辰点赞道,“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不是乡村发展该有的样子,‘因地制宜’,才是乡村发展的正确道路,而漳州真正做到了,明日的分组讨论中,定要和漳州的代表们再深入交流下经验。”叶星辰兴奋地说。 ⊙本报记者 张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