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大松梯田

我和我的家乡

作者:▱罗龙海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9-06-05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大松梯田 曾俊勇 摄

让摄影家垂青的梯田 朱连生 摄

水田一样可以映照天光云影 陈素贞 摄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罗龙海

大溪镇大芹山山麓的大松村,有一片特别让摄影家垂青的梯田,那是一片承载着数百年前土地主人的汗水和梦想的梯田。

属于典型丘陵山地的平和县,梯田原本不是稀罕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许多山岗都被人力改造成为连片的梯田,特别是西部乡镇长乐、秀峰、芦溪等地,山地面积较大,山田从山脚下一直开到山顶上。春秋之际深入山区,爬上山顶,梯田的出现可谓“峰回路转又一片”。可惜,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琯溪蜜柚漫山遍野地铺开种植,大片大片的山田都变成了果园,梯田逐渐退出大众的视野,淡出人们的记忆,成为老一辈农耕群体的乡愁。

不过,如果要论起梯田的成型历史、连片面积和改造难度,那么,县内的各地梯田就要纷纷退后,光荣榜上就只剩下大松梯田了。尤其是,在周边各地大举种植蜜柚、将稻田改变成为果园的时候,大松村的青壮年因纷纷外出务工,大片梯田因此很幸运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村后深山密林也得以保持原始生态风貌。

据传,明朝末年,叶姓、张姓、陈姓先民就先后迁徙到了大松,刀耕火种,历代持续,将一片蛮荒之地开垦成为风景优美的小村庄。一开始,他们的田地在靠近山脚下的开阔地,土地肥沃,流水潺潺,便于耕作。先民们背靠大芹山,面向灵通山,各自划地为田,过着平静安逸的世外桃源生活。然而,随着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人事更迭,人口增多,山下的水稻田逐渐不能满足原住民对拥有土地的需求,他们的眼睛开始转向这座依山绵延而上的山地。

但是这座山的土质跟灵通山类似,也是石头山,土地表面土壤只有薄薄的一重地皮,地底下遍布大小不一的鹅卵石,要想把它变成水田,谈何容易!不知先是哪姓的一户人家,毅然决然地撸起袖子,砍光杂树,挥锄整地,把比较容易改造的坡地先开垦出来,种上水稻。这户人家欣喜地发现,这里土壤虽薄,土质却不错,而且水源也算充沛。到了秋天,收获的喜悦在他心头洋溢,开山造田的锄头就再也收不住,碰上鹅卵石,就仔细地、耐心地把它堆砌成田埂,如此夜以继日汗流如注,山田一级一级地向上扩张。鹅卵石堆砌的田坎有高有低,高的有一丈多高,低的就几十厘米。别姓住民看在眼里,纷纷效仿扛起锄头,你一坵,我一坵,你一片,我一片,时间一久,彼此的田界就搭上了,用不规则的鹅卵石砌成田坎的水稻田互相呼应,居然成就了颇具艺术美感的、规模壮观的上千亩梯田!

大坵田是大松村内的一个小地名。之所以称作大坵田,这里有个故事。说是有一个老爷爷,开山造田的热情高涨。他喜欢把山田开得又长又宽,而不是像他人那样分层隔开,由此要付出更大的辛苦。他的小孙子看着心里挺着急,就劝老爷爷别太拼命。老爷爷说,把田开得大一些,田价才会比较高。小孙子却看穿了老爷爷的心思,说,你是觉得田开大了,就不容易转手卖出去吧,如果我们生活不下去,到了真要卖田的时候,难道不会像大溪圩上卖豆腐的,把大坵田像切豆腐一样切开来卖吗?此话一出,爷爷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却也觉得在理,于是再造田时就依山势,看实际,再也不刻意地求大求宽。

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还记得他们年轻时改造良田的情景。他们说,祖先以前由于开垦工具和人力所限,开出的田地中央遗留下很多大石头,凿开难度大。即使到了他们农业学大寨的那个时代,村里也只有有限的几根钢钎,村民对付田中央的大石头更多地采用“火烧水浇”的土办法:砍来杂树覆盖在石头周围,点火焚烧,等到把石头烧热,再泼水,受热遇冷的石头会迸裂。当时的土办法还真管用,由此改造了一大批良田。而今在大松村,人们依然可以看到梯田中零星卧着石头,黑色的,如水牛卧在水田中只露出脊背。田埂保存着古老的沧桑痕迹,田坎间的石头爬满苔状植物。

梯田是摄影家喜欢的摄影题材,刚平整水田时,平静的水面虽浅,却一样可以映照天光云影,等到水稻成熟,整片梯田的稻穗金灿灿,整个山头呈现出大自然的丰收之美,因此,它不仅仅是摄影家镜头最爱捕捉的,普通人的眼睛也常常被它所吸引。在大松,行色匆匆的摄影家看到的只是层层递上的梯田,其实,大松的美丽远不止这些。

“要欣赏灵通山的真面目要来大松,要看千年罗汉松要来大松,要看福建土楼群也要来大松,我们大松更有古代传说中闽南十八洞的石门洞。”村里有文化的老人讲起家乡之美如数家珍。原来,大松村村口溪边那株其貌不扬的罗汉松居然有1300年的树龄,站在大松高处,观赏灵通山更可全景式看到它的巍峨之美,而俯瞰山下,则可观赏到村庄里三座土楼的联袂之美。至于石门洞,本地人称为“礼曼洞”,为漳州人所津津乐道的“杨文广平三妖”的故事传说就源于此地。

梯田处在偏僻山区,舟车到达不易,摄影家的镜头想要捕捉到大松梯田一年四季里的美丽时刻,需要做足很多的前期策划,有时还要辛苦守候。倘若逡巡在大松山上找寻最佳角度之际,能够一边聆听本地人娓娓道来的古老传说,那便是锦上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