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关于漳州市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作者:佚名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07-04-23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关于漳州市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2007年3月8日在漳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漳州市财政局 


  一、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全市地方级收入完成35.06亿元,占年初预算的110.83%,比上年增加8.09亿元,增长30%%。全市地方级收入加上划中央收入28.69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63.75亿元,比上年增加13.13亿元,增长26%%。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9.57亿元,比上年增加支出13.77亿元,增长38.47%。此外,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7.48亿元,比上年增加3.86亿元,增长106.50%%;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6.65亿元,比上年增加3.89亿元,增长140.98%%。 
  市本级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8.6亿元,占年初预算的103.23%,比上年增收1.35亿元,增长18.59%%。市本级地方级收入加上划中央收入5.89亿元,市本级财政总收入14.49亿元,占预算的103.12%,比上年增加2.4亿元,增长19.86%%。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2.16亿元,比上年增加支出3.22亿元,增长36.09%。市本级基金收入1.70亿元,比上年增加0.89亿元,增长108.84%%。市本级基金支出1.43亿元,比上年增加0.67亿元,增长88.9%%。 
  2006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公共财政方向,严格执行预算,合理安排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财政收入任务完成好。2006年我市财政总收入预算60.8亿元、奋斗目标63.1亿元。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不仅完成预算任务,而且超额完成奋斗目标。凸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县级财政发展势头猛。在总收入中,县级财政收入完成49.26亿元,增长27.86%%,增幅快于全市平均增幅1.86个百分点,县级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由上年的76.11%%,提高到77.27%%。龙文、长泰、漳州开发区、漳浦、云霄、常山、南靖、华安财政总收入增幅超过30%%,其中龙文、长泰增幅超过45%%,漳州开发区、漳浦接近40%%。龙海财政总收入突破18亿元,芗城突破8亿元,漳浦、南靖超过3.7亿元,漳州开发区突破2.5亿元,长泰、龙文超过2.2亿元,华安突破1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之所以能大幅增长,在于县级财政的不断壮大,成为我市财政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二是税收仍是财政增收的主要力量。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54.99亿元,增收10.30亿元,增长23.06%%,拉动财政收入增长20.36个百分点。三是全市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8.05%%,提高到8.92%%;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7.11%%,提高到7.69%%,表明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不断提高。 
  (二)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投入多。一是支持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全市基本建设支出1.8亿元,增长14.64%%;企业挖潜改造支出1.01亿元,增长71.24%%;支农支出2.75亿元,增长31.4%%。这些支出保持较高增长,有力支持我市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还统筹政府性债务资金8.2亿元,重点支持铁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办理退税11.7亿元,比上年增加3.6亿元,增长44%%,促进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二是加大教育卫生的投入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全市教育支出9.47亿元,增长25.86%%,重点用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医疗卫生支出2.19亿元,增长49.97%%,重点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乡镇卫生院改造的支出需要。三是支持“平安漳州”建设,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全市社会保障支出8.02亿元,增长37.86%%,全面支持就业再就业、离退休人员供养、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济、医疗等救助制度试点及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全市公检法司经费支出4.15亿元,增长20.55%%,改善了基层派出所、法庭及县级检察院的装备和办案条件。四是集中财力办实事效果好。财政支出注意配合市委、市政府的施政目标,集中财力办实事效果明显。2006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19个,涉及财政资金安排16个,全年省市财政资金投入达2.37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1.36亿元,市级财政安排资金0.81亿元,确保各类惠民实事的落实。 
  (三)向上争取可用财力力度大。一是争取省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大幅增加,达到2.62亿元,比上年增加0.8亿元,其中一般转移支付补助1.36亿元、调资补助1.26亿元,确保中央出台的调资政策兑现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二是争取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大幅增加,达到2.65亿元,比上年增加2.05亿元,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创造了条件。三是争取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大幅增加,达到4.45亿元,比上年增加0.91亿元,为基层政府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提供了资金保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四是争取上级财政救灾资金支持大幅增加,达到1.87亿元,比上年增加1.32亿元。面对三次强台风造成的重大损失,财政部门及时启动财政应急保障预案,配合有关部门认真核实灾情并积极向省、中央反映情况,争取省、中央的支持,单灾后重建资金就达9600万元,有力支持全市抗灾救灾工作。五是争取政策性资金补助大幅增加,达到1.39亿元,比上年增加1.16亿元。如及时拨付1.15亿元,对渔业、林业、城市公交企业、农村道路客运、城市出租汽车等行业因油价上涨而增加的支出予以补贴。单以上五项,上级财政合计补助资金总额达12.98亿元,比上年增加6.24亿元,增加额占全市增支额的45.31%%。 
  (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步伐快。一是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成新旧科目数据转换编报工作,使现行预算进一步细化,公开性与透明度进一步增强,进而推进了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二是推进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市本级已在9个部门25个预算单位进行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有效减少了支付环节,简化了拨付程序,提高了资金运行效率。三是牵头治理政府采购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规范政府采购监管工作。对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作适当调整,发挥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两种优势,并扩大定点采购、协议供货范围。2006年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申请采购物品预算金额为2.72亿元,实际支付资金2.35亿元,节约资金0.37亿元。四是实施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加强非税收入征管,2006年全市预算内非税收入完成8.75亿元,增收2.83亿元,增长47.8%%。五是做好政府债务综合管理工作,积极偿还到期政府债务。2006年全市共偿还世行、开行贷款,国债、中央专项借款2.53亿元,最大限度控制政府债务,维护政府诚信。 
  二、2007年预算草案 
  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全市财政总收入计划80亿元,增长25.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预算42.76亿元,增长21.97%%;上划中央收入计划37.24亿元,增长29.81%%。全市财政预算支出53.70亿元,比2006年调整后预算数增长20.86%%。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计划7.71亿元,相应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7.71亿元。 
  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市本级地方级收入预算安排9.76亿元,增长13.52%%,其中各项税收安排7.35亿元,增长19.43%%,各项非税收入安排2.41亿元,下降1.39%%。市本级支出预算安排10.37亿元,增长16.18%%。此外,市本级基金收入计划为1.7亿元,相应安排基金支出1.7亿元。 
  为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增强生财能力,主动服务经济,夯实财政增收基础。一要改进财政支持方式。完善财政投融资机制,拓展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功能,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继续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政府鼓励投资的领域。继续支持重点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夯实财源基础。二要服务工业园区建设。落实对重点工业园区的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项目建设。支持发展港口经济,充分发挥我市港口优势,加快临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临港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三要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注重发挥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工具为房地产、商贸、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助力,大力发展外贸、物流、旅游等第三产业,培植速效财源。 
  (二)增强聚财能力,坚持依法征管,确保收入目标实现。一要加强税收监管。完善收入增长激励机制,提高各县(市、区)和征收部门增收积极性。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加强收入征管质量考核,建立财政与经济联动增长的机制。要加强与国税、地税、银行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健全财税库联席会议、收入形势分析会等制度。主动协调税务部门做好重点税源、主体税种的分析监控工作。支持税务部门深化征管改革,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促进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二要规范非税管理。继续深化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确保罚没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足额入库。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部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三要创新征管手段。大力推进“金财工程”,在全市财政系统加快建设符合财政新体制要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技术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宏观决策支持系统,运用科技手段,堵塞各种收入征管漏洞。四是把握政策动态,用足用好政策。认真做好企业所得税合并等税制改革前的准备工作,关注清理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的进展情况,重点研究对我市经济、财政收入的影响,确保预算收入目标实现。 
  (三)增强用财能力,突出支出重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要保障政权运转。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政策,确保工资及调资兑现,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完善地方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收入分配秩序的规范化。二要保障三农投入。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着力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推进各项综合配套改革,继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支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要保障民生支出。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保障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实行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落实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及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并新增对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四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在满足农业、教育、科技等各项法定支出需求的基础上,将更多资金投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支持就业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标准,支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支持安全生产、食品和粮食安全,推进“平安漳州”建设。 
  (四)增强理财能力,创新工作机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各项改革。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要求编制预算;推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全面推进市直单位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县级会计集中核算应积极稳妥地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继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拓宽“协议采购”和“定点采购”范围,推动“区域联动”,下大力气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全面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二要继续加强财政管理。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数据库,探索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加强市直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严肃查处账外账;加强政府债务综合管理,积极偿还政府债务,防范债务风险;改革完善公务活动接待制度,研究制定新的差旅费和会议费支出标准。三要加大财政监督力度。贯彻实施《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福建省财政监督条例》,加强财政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财政重点支出的监管,确保惠民、惠农资金的落实到位;强化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完善会计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切实加强会计基础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