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昔日“冤家”变“亲家” 崎岭两座土楼的恩怨故事

作者:汤绍平 蔡煌杰 林泽霖 杨志平 通讯员:曽荣德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9-03-29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在象棋世界里,红黑双方旗手隔着“楚河汉界”,将军夺帅,争夺胜利,一旦迈过界限,便会激起一番“争斗”。在崎岭乡的下石村,石、林两姓家族也有一条“楚河汉界”。据传两姓族人先后在村庄一条溪流两侧建设了土楼,虽毗邻而居,却向来关系不睦,史上曾屡次发生争执、械斗,很长一段时间内盛行两姓互不通婚的陋习。直到近十几年来经济发展,两座土楼之间通了桥,关系才逐渐恢复融洽。今天,咱们一起去听听这段故事。

到凤楼是下石村石氏族人的居住地。这是一座通廊式圆形双环土楼,楼高四层,花岗岩条石方框套拱券门朝南而开,门框上方嵌有石制匾额,楼名阴刻楷书“到凤楼”。楼内共计24单元,单元含墙进深约12米,三、四层需经由门厅左侧公共楼梯上下。由四层窗口外视,与到凤楼隔溪“对峙”的林氏族人居住的中庆楼清晰可见。

与到凤楼隔岸并立的是中庆楼,两楼相距不过50米。一条深深的小溪涧穿行流淌,使两楼之间的交往,有了天然的沟壑阻障。

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村民 林兆祥:以前其他拱桥都没有,就这里有一个独木桥,独木桥是用几个木板搭架的,所以很少来往,因为宗派闹事,怎么闹呢,有因为水、因为地、因为山、因为人的,/石姓的田有的在林氏那边,林姓的田有的在石姓这边,为什么打架呢,因为水,种田要水啊,水今天我要用就放下来,你要用我就挡起来,所以就发生了争吵,争吵后年轻人就干起来了,这是很特殊的年代才会这样。

由于田地的纠纷,两姓之间产生了隔阂,关系十分不和睦。这份恩怨在中庆楼建楼时达到了顶峰。

据考证,下石石氏先祖魁耀公于明朝万历八年携眷到黄竹坑开基,而中寨林氏至清初方由承卿徙居于此。因此,人丁兴旺的石氏率先建了到凤楼。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甘落后的林氏也开始筹建中庆楼。恰巧林氏欲修建中庆楼,所勘地基有部分属于石氏的耕地,由于多年的积怨,石氏坚持不肯让地。

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村民 林兆祥:古代这个楼的后面是石姓的农田,还有一条水渠蜿蜒而过,一直连到石姓外面很多的农田,后面农田,石姓的老大不肯(让给林姓),因为当时农田很宝贵不肯让,你们有多宽你们建多宽。

无奈之下,林姓族人只好变更设计,将原先规划的圆楼改为略显逼仄的椭圆状。也正由此,石林两姓从此老死不相往来,一段时间内还盛行互不通婚的陋习。

如今的中庆楼外环楼体保持完好,内部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倒塌。土楼为双环通廊式土楼,外环三层,内环单层,共计26开间,单元进深10.5米,属前后两落中间带小天井结构。和到凤楼相反的是,中庆楼3层的通廊设在土楼内壁,尤其门厅单元三层窗户边所留射击孔,正对着数十米远的到凤楼窗口,这样的设计,似乎也成为石、林两姓不睦的历史印记。

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中国人最讲究以“和”为贵,再难调和的矛盾,也终有化解的一天。近几十年来,隔断到凤楼与中庆楼之间的溪涧修了桥、通了路,石、林两姓陆续互有往来,彼此接触多了,关系渐渐融洽。

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村民 林兆祥:解放后党的领导搞团结,一步一步到现在就很好了,(记者:现在他们关系是怎么样?)现在(石、林两姓)通婚很多了,包括我自己的小妹都嫁到石姓这边来了,解放初期发展了五六对,现在有十几对通婚了,所以大家都和好了,现在这个独木桥拆掉了,后来石拱桥建了很多,建了三座石拱桥,这是607080年代建起来的,公路通了,人心都通了所以大家都很高兴,因为这个社会在发展。

2008年,一座颇具现代元素的桥上书屋横亘于到凤楼与中庆楼之间的溪涧上。桥上书屋由清华大学教授李晓东设计,并与其学生共同主持监造,外观呈之字折线形,钢桁架结构主体铺上木板,外墙为木条格栅,是一座纯现代风格的公益性建筑。

桥上书屋的建设进一步拉近了两楼的距离,也进一步融洽了石、林两姓的关系。昔日冤家变亲家,溪涧两岸早已不分彼此。

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党支部书记 曾彩珍:现在林姓和石姓已经很和谐了,第一步村委会会发动群众把两座土楼的环境卫生先整洁干净,给很多游客来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感觉,第二就是发动石姓、林姓的群众自筹一点资金,然后向上争取大部分资金,今后把两座土楼修缮得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