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平和十大名楼—聚奎楼

作者:⊙梦秋痕 文/图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9-03-20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聚奎楼

清末民初闽南著名书法家黄惠题写的楼名及书丹

聚奎楼内一角

全家福

民间艺人正在修缮聚奎楼

精美的窗雕

⊙梦秋痕 文/图

聚奎楼是平和第十四届蜜柚节时刚评选出来的十大名楼之一,也是福塘太极村古村落一处重要建筑。近日,笔者在平和福塘太极村采访时看到,当地民间艺人正在对平和十大名楼聚奎楼内的一些门窗进行修缮,让这座建筑更加坚固。

聚奎楼究竟有何来历,它为什么会被当地评上十大名楼,要说清这些来由还得从太极村的形成说起。

当年,太极村的创始人——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第十八代孙朱宜伯,避乱至此时,他依村前这湾左旋右转的沿溪两岸,土楼、码头、学馆、祠堂依序排列,为子孙后代规划一个宜居太极远景蓝图。寿山耸秀、留秀楼、观灡轩、茂桂园、南阳楼一大批气派的民居相继出现在村庄卦位上,奠定了今日太极古村落的格局。

太极是道家的文化精髓。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太极的阴、阳二仪。太极村自然也少不了这两个点睛之笔。有意思的是,作为太极村的阳眼南阳楼,早于乾隆年间建成,而它的阴眼却迟迟没有下落。

中国人最讲究对称,那么作为阴阳和谐之理,它的阴眼也应该是一座大楼,且必然对称地出现在村庄的另一端。然而,从乾隆初年到民国十五年的近两百年间,村庄的另一座大楼始终没出现,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似的。

当年,杨氏聚居地正是村庄溪流北岸塘背窠这大片开阔之地,正处在S弯的太极阴眼位置上。占有地利的杨氏宗亲们当时是否有造楼这股财力?从种种迹象上推断,他们应该无力承建这样一项大工程,否则,他们为何不趁势和朱氏他们一道共建新居呢。

一百多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十九世纪后期,那是中国最苦难深重的年代。塘背窠当地一户杨氏人家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后来,一个叫杨友政的男婴呱呱坠地,似乎给苦难的杨氏一门看到一丝希望。只是这户人家实在太穷了,婴儿出生次日,家中就几乎断炊了,更别谈让产妇滋补调养。偏偏,这营养不良的母树又特别能结果,杨友政接二连三有了两个兄弟和一个妹妹,嗷嗷待哺的兄妹4人可是榨干了母亲最后一丝元气。杨友政12岁那年,这位苦命的母亲便撒手而去。杨友政从此挑担、下地,不分粗细活样样都干,一起和体弱的父亲承担家庭重担。

一晃又过了4年。看着比同龄人弱小的杨友政,舅舅心疼了。他提议带外甥一起下南洋。舅舅的话像道火光,照亮了杨氏瓦屋漆黑的角落。杨父一翻沉思,同意了妻舅的提议。年少的杨友政漂洋过海,最终在曼谷扎下脚跟。

贫苦对有志者是一笔财富。杨友政斗大的字又识不了一箩筐,次年舅舅又回国了,在举目无亲的曼谷,他硬是靠着舅舅留下的三把剪铁皮的大剪刀,外加五泰铢在异国他乡杀开一条生路。从最初的童工再到学徒,起早摸黑,省吃俭用,杨友政遍尝艰辛。仅3年,便学成铁皮匠手艺,总算可以体面谋生了。但心思活络的杨友政可不满足永远当一个铁皮匠,虽不识字,但他精于算术。几年下来,他手头开始有些盈余,开始涉足茶叶、钱庄这些行当。虽是小打小闹地参股其中,但生意的风帆毕竟张起来了。

几年后,钱庄倒闭。杨友政转行药材生意。起初是零售,后来是批发,在当地创办福安堂药材行,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其子李杨锦忠还子承父业,进一步把福安堂扩展为行业举足轻重的大企业。且父子两代人都成为热心公益的旅泰爱国华侨。

商场上春风得意的杨友政,却错过婚配的最佳年龄,到不惑之年还孑然一身。后来,经老友牵线,杨友政结识了一位年方19的永定客家女子——邓吉,两人一见倾心。更重要的是,她还是生意场上的一把好手,且记忆力超过常人,她帮助杨友政把生意经营得妥妥当当。

立业,成家,杨友政终于在泰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民国十五年春节前夕,这对饱经风霜的夫妇踏上归航的旅程,终于在元宵节当天赶到梦牵魂绕的塘背窠,举族欢庆。攀谈中,造一座大楼再次成为族人共同的愿景,这也正合了这对归乡夫妇的初衷。

定楼址,择吉日,一座饱含杨氏几代人期盼的大楼,在热气腾腾的夯土声中节节攀升。三年,大楼主体完工,再三年,大楼整体完工。3层26开间,装修精致,足以容下一个大家族。这座以旅泰爱国侨领杨友政邓吉夫妇为主筹建的聚奎楼,准确地坐落在塘背窠这北太极之鱼目上,让这座太极古村落一下变得和谐对称。

匆匆又过了近100年,一些古民居逐渐坍塌在历史的烟尘中,而聚奎楼却在时光的淘洗中愈发灿然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