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老家的桂花树

作者:▱黄荣才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9-01-18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因为楼下有一棵桂花树,桂花的芬芳就一直侵入心肺,那种浓烈多少有点霸道的意蕴。尤其是阵风吹来的时刻,若隐若现就成为一种清晰,毫不羞涩地直冲而来。只是对这样的霸道,似乎没有什么人反感,反倒时常有人站在桂花树下深吸一口气,好像要用这香气洗涤自己的五脏六腑,类似武林高手用丹田之气养魂静气。桂花树也就在房前屋后成为人们喜欢的绿化树种之一被广为欢迎,接受人们喜爱的评评点点。

记忆中的桂花树在老家浮坪村那个叫旭山岩的地方。浮坪村仅仅是区域版图上的一个点,对于他人来说,也许是不经意的一个村庄。但因为是老家,仅仅“老家”这两个字,就可以拉扯许多绵长的故事。类似于孩童时代的摇篮,摇摇晃晃之间,成长的我们依然记得那个味道,我们可以解读为记忆,解读为乡愁,或者其他。

走远之后,时常回望。所谓山路为岭, 山间局部平地为“坪”,而我的家乡崎岭乡给人的感觉是“岭”,又是崎岖的,也就有了“崎岭无平路”的说法。至于我的村庄浮坪村则是那崎岖山岭中的另外一种韵味,在夹击而出的山麓之间狭长的平地散乱地堆置着一些房舍人家,即使是局部平地,也是依着山势而上,一个“浮”字让村庄动感十足。在感慨先人命名贴切的同时也感受着那份一波三折,韵味好像山路,蜿蜒曲折而又充满神秘感。浮坪村,能被称之为景点的,或许只有旭山岩。旭山岩在石人山的半山腰,有座小小的庙,顺着半悬空的石蹬路,到了那座庙。庙很小,依托突出的悬崖而建,每次只能容下三个人烧香膜拜。庙旁有几块大石头,互为倚靠,中间就有了一个小小的石洞,小时候到旭山岩,喜欢在这石洞里钻进钻出,把这当成其乐无穷的事情反复重演。洞旁,在一个小小的平台上,一棵桂花树倔强地生长,在静寂中看云雾漂浮,看山下人家的炊烟袅袅。

桂花树的树头只有三尺见方,好像没有多少泥土,有些碎石垒在树头,桂花树的枝干就从这碎石下的一点点泥土之中升腾而起。枝干没有笔直的概念,弯曲的身姿昭示生长的艰难,可以想象每一寸的拔节都有无数的艰辛。树皮也不可能光滑,粗糙、皲裂,那种感觉就是老农历经农活浸礼的手掌或者脸庞,沧桑而具有历史的味道。桂花树不太大,没有需要几个人合抱的概念,几岁的孩童就可以轻松地合抱树干。在石缝之中生存已经不易,突飞猛进的生长更是一种奢侈。

桂花的分类众多,栽培历史也悠久绵长。文献中最早提到桂花是旧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的《山海经·南山经》,谓“招摇之山多桂”。屈原(前340——前278)《楚辞·九歌》也载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已成为名贵花木与上等贡品。在汉初引种于帝王宫苑,获得成功。唐、宋以来,桂花栽培开始盛行。唐代文人种植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所以后人也称桂花为“天香”。元代倪瓒的《桂花》诗中有“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的诗句,表明了窗前植桂的情况。不经意间,阳台下的那棵桂花树居然就可以溯源到元朝的时光。

旭山岩的桂花树没有这么多文绉绉的说辞和清晰的历史脉络。这棵桂花树从何而来没有人说得清楚,种植于何年也无从考证,也许是当年建庙之人的随手种植,或者是为了小庙可以多点生机和芬芳的刻意。一百多年或者两百多年,甚至更大的年纪在不同的老人口中,宛如他们前言不搭后语的说法,模糊而且混乱。索性就不去深究了,有些事情其实不一定要有个水落石出,一棵树的存在关键在于它的存在而不一定是明了前世今生。在我的孩童记忆中,旭山岩更吸引眼球的是一片梨树,梨花开放的时候,漫山遍野一片雪白,引得蜂蝶起舞其间,梨树上的果实,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也勾引了许多口水。只是如今梨树已经消失殆尽,只有这棵生长在石缝中的桂花树留存下来,成为旭山岩那小庙历史悠久的一个见证,成为久远时光的一个注脚。

这棵桂花树远离人群,小庙的香火也没有人潮涌动,更多的时候,这棵桂花树只有独自吐露芬芳,没有喝彩,也没有掌声。即使香客前往,也可能只是关注烧香膜拜,忽略了桂花树的存在。只有静下心来,在桂花树下的石凳子坐下来,感受凉风和花香,才会给桂花树关注的目光和几句赞美。喝彩也好,忽略也罢,桂花树无言,静寂地生长和存在,从那有限的泥土里汲取营养,在山野之中绽放芬芳。

有些存在只是因为自己,而跟其他无关。石缝中的桂花树生长出一种哲人的意韵。其实在这棵桂花树下坐坐,也是一种安静的享受。这棵桂花树,就一直生长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