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市持续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作者:本报记者吴鹏举刘贵枝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07-04-23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打造海西工业强市
――漳州市持续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200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漳州遭受多次强台风和强降雨带来的严重灾情,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持续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在遇到的困难比预想多的情况下,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大的成效。漳州的工业发展,处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漳州工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历史新起点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发展工业、壮大实力,一直是历届漳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2000年8月,市委、市政府在东山县召开会议,提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路,揭开了漳州发展工业的历史先河。2002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确立了“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并针对漳州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出台了“民营经济40条”政策措施。也是从那一年后,漳州工业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规模工业增幅一直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通过工业立市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已经具备向工业强市转型的基础和条件。市委、市政府领导审时度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敏锐地意识到,要以新的更高的要求,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做强做大工业。2006年10月,市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从工业立市走向工业强市,是我市增强综合实力,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市融入海西建设,进一步凸显作为的战略举措。工业强市,要求我市工作着力点要从注重全面发展、营造氛围,转到注重科学引导、分类推进上来,促进全市工业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不断做强做大工业。 
  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推动,进一步增强了全市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决心,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持工业、服务工业、发展工业。漳州工业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项目,一个个项目的生成落地,促进了漳州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质量同步提高 
  项目是一切经济工作的抓手。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工业强市的要求,始终把项目工作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全市倡导和树立了“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项目”的新理念,按照“在建一批、在谈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滚动推进,全市项目建设投资明显加大,进度明显加快,为工业经济总量的壮大和后劲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市通过整合做大开发区、努力破解项目用地难题、大力推行标准厂房建设,进一步改善项目落地条件。同时,突出抓好深圳项目推介会,精心举办“4·9”漳台经贸恳谈会和“11·18”海峡两岸花博会暨农洽会,认真组织参加“9·8”国际投洽会,项目招商成果有较大提升。具体的招商成果集中体现在“4·9”漳台经贸恳谈会上,全市共签约合同项目196个,总投资8亿美元。 
  各级各部门深入实践“重在提请、主动服务”,通过强化项目督查工作,落实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领导挂钩制度,实行项目分类指导,进一步加大了对投资额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的跟踪、推动力度,力促一大批项目的建设、投产。去年全市完成城镇以上工业投资108.33亿元。去年全市建设投资额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76个,比年度计划多出152个,完成项目投资83.76亿元,建成投产350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有60个。世界500强企业艾默生落户蓝田开发区,台湾百大制造企业玻璃工业公司拟落户漳浦,一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明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发展储备了强大后劲。 
  工业大项目进展顺利,中小项目不断提升,临港工业项目呼之欲出。一系列的项目有步骤地推进,为漳州工业发展实现崭新的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规模、立支柱、增后劲,工业发展思路措施的持续实施,使漳州的工业格局更加分明、脉络更加清晰 
  力促企业做大做强,以企业总量的迅速扩张拉动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去年来我市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在扶持企业上规模时,我们坚持分类推进:对现有的规模工业企业,要扶强做大,增强对工业的带动作用;对临界点的工业企业,要加大扶持引导力度,促其跨入规模工业的行列。 
  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我市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造就了一批工业“航母”。2006年全市共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78家,新增企业共实现产值56.7亿元,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0.0%%。一批企业迅速发展,进入亿元企业行列。至12月底,全市共有产值超亿元企业133家,比上年增加37家,实现产值502.0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3.9%%,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6%%。灿坤集团和华阳电业两家企业产值均超过50亿元。规模工业在工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982.7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实现产值786.12亿元,增长27.6%%,规模工业企业数达到了1416家。事实证明,企业生产的迅速扩张,特别是大企业的大幅增长,是当前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产业集群是工业整体效应的集中体现,是工业发展持续壮大的合力体现。我市围绕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让产业集群显现了其“工业合力”的巨大成效。产业发展逐步完善,重点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在几年来重点发展“4+3”产业和13个产业集群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针对发展现状和发展预期,提出加快发展食品、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和钢铁、汽车、船舶、能源四大战略产业的要求,这一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更加切合漳州的实际,也更有利于漳州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据了解,去年全市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共实现产值461.7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58.7%%;四大战略产业中的钢铁工业、汽车工业和船舶工业分别增长46.5%%、73.3%%、335.1%%。船舶产业初具规模,建成了龙海、漳浦两大造船基地,形成了游艇制造特色产业集群。汽车产业共有汽配企业73家,形成了金龙客车、福环专用汽车、正兴钢圈、力佳股份等骨干龙头企业。去年1至11月四大战略产业合计出口交货值增幅达到87.2%%,充分体现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为漳州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全市列入重点跟踪的13个具有集群特征的产业实现产值413.09亿元,增长16.8%%,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新的一年,对产业集聚的发展,我市提出,在当前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新筛选一批列入全省明年加快产业集聚培育项目,特别是做好厦漳视听产品、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漳州家具等3个省重点产业集群的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产业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群体,带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无疑,这将带来我市新一轮的产业集聚合力效应。 
  ■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商标品牌发展机制的建立健全,迎来了知名品牌“百花齐放”的春天 
  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市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抓手,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建立“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商标品牌发展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创造的创新环境、品牌利用的市场环境和品牌保护的法治环境。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力量,培育、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历史底蕴和区域特色的品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和带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把实施名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作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主要措施,作为实现漳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的战略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 
  通过加强品牌创建与发展的引导、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强化打假保名优活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致力塑造诚信形象、发挥行业协会指导推进和服务职能、加强品牌战略的宣传工作,我市知名品牌队伍的发展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一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国家免检产品6个和“福建名牌产品”71个。2006年,我市工业企业创品牌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市共新创正兴车轮集团的“正兴”商标、福建龙溪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的“LS”商标、福建厨师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厨师”商标、福建多棱钢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富棱”商标、福建紫山集团有限公司的“紫山ZISHAN”商标等“中国驰名商标”5个;新创福建恒森化工有限公司的涂料、龙海集友塑料有限公司的塑料管材、福建立达信集团有限公司的照明设备等国家免检产品3个,并又有17家企业的19个产品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知名品牌已涵盖了食品、电子、机械、化妆品、材料等几大重点产业,日益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撑力。 
  立足优势,强势而为。如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持续推进,漳州后发优势将逐步凸显,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发展热情高涨。漳州工业发展的明天,一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