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萼叶双辉霞塘楼

作者:☉林晓文 文/图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8-08-09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霞塘楼外观

楼门

通往汀州的古道

双峰村地处平和县芦溪镇南隅,与霞寨镇官峰村毗邻,省道309线穿境而过,堪为芦溪之门户。彼地群山逶迤,峰峦嵯峨,黄泥尖、大尖岽、烘炉山等千米高峰比肩高耸。双峰村下辖13个自然村,现有4000多人口,以叶姓为主。据当地族谱记载,双峰叶氏,系芦溪叶氏开基祖“头巾公”第十世心渊公自东溪狐狸坪厥后迁徙而来,历经数代矢志开发、艰辛创业而子孙兴盛,家业颇丰。

霞塘楼就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双峰村下铜社,与通往芦溪镇政府的309省道直线距离不过百米。霞塘楼又称“下铜楼”,盖因地名而呼之,实际上该楼的另一个名字“萼叶楼”要雅致得多。大门为花岗岩方框套拱券门,门楣上方匾额阴刻“萼叶双辉”四个大字。“萼”取花朵盛开之本义;“叶”则寓意双关,既做衬花绿叶之解,又点出此楼乃叶氏肇建之基业。“萼叶双辉”有昭示叶氏基业永固、昌隆兴盛之意,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今之霞塘楼高三层,据说原为四层,民国庚午年(1930年)遭遇兵灾被烧毁大半,后重修改为三层圆楼,迄今仍可见新旧两截楼墙拼合的痕迹。一、二层为单元式结构,三层设有内通廊。二层未设通廊,只在临窗一侧设有独立阳台,此结构与同由芦溪叶氏肇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绳武楼有异曲同工之妙。楼内共16个单元,每单元两个开间,外加门厅及公厅,合计34开间。单元含墙进深13.8米,楼内圆埕直径约20米,加上外台明宽1.16米,总体占地面积约1960平方米。各单元为弧形砖砌拱券门,内墙为青砖外立面,未设内台明。楼埕地面铺以不规则卵石,中有水井一口。楼内墙面装修风格不一,个别单元抹以三合土仿砖墙面,可见其主人家道相对殷实。令人诧异的是,除楼埕一口大水井外,正对大门的中厅边侧一单元天井边另有一口约0.8米见方的小水井,甘泉清冽,汩汩溢出。陪同参观的霞塘楼后人、退休教师叶日和老先生说,类似这样藏于私家户内的小水井曾经有3口,与楼埕那口大水井形成“三星拱月”的格局,这是别处土楼所没有的。

关于霞塘楼的建造年代,并未在楼门碑刻上找到相关印记。查阅霞塘楼后人整理之叶氏族谱,也只言及霞塘楼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而叶氏后人撰写的一副楼联“萼蔚咏棣华十二世开疆率作/双峰标梓里亿万年燎发庭辉”则较清楚点出了建楼者乃芦溪叶氏十二世宾阶公、君载公兄弟(当地另有建楼者为日辉、月辉兄弟的说法,则无籍可考)。据叶氏族谱记载,宾阶公生于明朝崇祯辛巳年(1641年),卒于清朝康熙辛卯年(1711年)。族谱未载明建造霞塘楼之过程,但宾阶公逝后享有祀田百石,俗名“分米公”,可见家业不小。依此推算,霞塘楼大约始建于宾阶公壮年时期(大致在公元1700年前后),亦即清康熙中期,迄今逾300年历史。

人素有趋利避害、择福地而居的智慧。据言霞塘楼所处为“田螺穴”风水宝地,楼前小溪旁生长着一棵大榕树,榕树下是一块平整如砥的巨石,象征田螺盖(闽南话称“田螺丕”);楼后原有数垅良田,弧形田埂依次叠加,远望如田螺背之旋纹;楼后屋舍旁又有两条巷道,是为田螺须。田螺之寓意,一为千子万孙,二为福寿绵长,三为生命力顽强。俗话说“田螺含水能过冬”,哪怕稻田涸水三年,田螺照样能靠储存在田螺盖内的水分生存。传说之言姑妄听之,但霞塘楼人丁兴旺、人杰地灵,却有史实可证。在为数众多的闽西南土楼里,霞塘楼因为地处偏远,结构上又无奇特之处而未曾被过多关注。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平淡无奇的土楼,却曾经走出诸多能人志士,他们或对近现代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或在新时期的建设中成就显著。

相传,芦溪叶氏始祖出身书香门第,系“郡马府”之官宦后裔。霞塘楼叶氏裔孙沐先祖恩泽,秉持耕读传家之传统,历代多出贤才。宾阶公育有三子,长子明经公为太学生,时任漳州知府魏荔彤(清代理学家、易学家、医学家)赠匾曰“望重成均”;三子明德公亦曾获平和县邑侯彭适(江南无锡人,雍正七年平和县令)赠匾“辟雍硕俊” ;次子克敏公亦有书亩一百一十五石。可见兄弟均学有所成而得官方认可。而近现代裔孙较有名之才俊,当属叶锦章、叶武诸人。

叶锦章(1908-1929),芦溪叶氏二十世孙,原名文良,乳名“和尚”。早年中共平和县委主要领导人之一,1928年3月8日与朱积垒一起领导了震撼闽粤的“平和暴动”,打响了八闽革命第一枪。据《平和县志》载,叶锦章家境殷实,其父叶辉腾系前清秀才,姐夫曾敬承更是当时平和县城九峰有名的豪绅(曾任民国漳平县知事、平和县长等职,系1949年底制造平和反革命暴乱之匪首)。1921年,年少的叶锦章在父亲安排下前往九峰就读县立中学,期间结识杨文元、朱思等进步青年,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幼小的心灵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26年秋,叶锦章决然放弃舒适的家庭生活,追随朱积垒探索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当选中共平和县委委员。1928年初,叶锦章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以教书为掩护,发动群众组建农会,一度被父亲软禁在家。他趁夜逃脱,出走长乐革命根据地,随后参与领导了“平和暴动”,率领北路军攻打县城北门。当年9月,叶锦章与朱积垒从象湖山转移大埔,路经大埔岩上苦竹凹时不幸被捕。1929年4月4日,叶锦章与朱积垒一道在大埔县城茶阳英勇就义,年仅22岁的他用生命抒写了八闽革命浓墨重彩的一笔。

叶锦章之后,又有同为霞塘楼后人的芦溪叶氏二十世孙叶武(1911-1950),曾经担任过民国芦溪、安厚、大溪诸乡乡长、县参议员等职。1949年6月20日,叶武于平和县自卫团副团总之职,率70余名部属,携40支长枪、6支短枪和数百发子弹向挺进芦溪的闽粤赣边区纵队第八支队所属革命武装投诚起义,为促进平和县和平解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哪怕当代社会,霞塘楼后人亦学有所成、贤能辈出,于党政军、教育与科学技术等领域均颇有建树,人数之多不胜枚举。其中出类拔萃者,如霞塘楼后人、芦溪叶氏二十二世孙叶九郎之女,虽出身寒门而勤奋好学,如今身居国内高校要职,成为知名的法学专家,著作等身,为培养法学人才、推动我国法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是为受世人景仰之当代叶氏楷模,也是霞塘楼飞出的一只金凤凰。

岁月悄无言,椽笔写春秋。在霞塘楼北侧溪边的石阶古道上缓步前行,隔溪而望,四至新楼迭起。古道是旧时由芦溪通往平和县署所在地的唯一官道,想来亦是平和县经往汀州、赣州等地的必由之路,如今已然废弃而成断头路,落脚之处杂草蔓长。与寂然古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隔不足百米的省道309线却车水马龙,尤其到了旅游旺季,经由此线去往绳武楼乃至南靖田螺坑、永定土楼景区者络绎不绝。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霞塘楼在300年岁月中渐归沉寂,而“常棣之华,鄂不韡韡”,“萼叶双辉”是叶氏先祖的夙愿,这夙愿在叶氏祖辈“贤良方正”之家教传承下,必将在纷繁多姿的世界里开枝散叶,绽放出更加缤纷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