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古村新韵话黄田

作者:罗龙海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8-07-16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与九峰镇黄田村结缘于三十多年前,那时我在平和二中读文科班,同班同学有好几个就是黄田村的。黄田离学校不远,因此,周末时间偶尔就会去走动走动。当时年少,对詠春楼、龙见楼没有特殊的感觉,倒是对村里面的那口八卦井一直留有印象。那是一口用条石衬砌一个八卦形井圈的水井,井沿与地面齐平,与平常见到的水井有一个高出地面两尺多的井沿不同。因其形状特殊,所以一直记住。

三十多年后再次走进黄田看八卦井,发现它的水位依旧,清澈见底,只是时代不同了,已经没有几个人来这里提水了,青苔和漂浮物多了起来。传说它是郑成功部队经过时由士兵临时挖掘建造的,这样的形制除了方便军士取水,也特别便于战马饮用。我不清楚这个说法是否属实,只是觉得这口八卦井虽然体量不大,却好似黄田村的点睛之笔,增加了许多灵气。

看过八卦井,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村外河水环绕如玉带、双塔遥相呼应似两支竖起的大笔,看村内青砖古厝林立、土楼联袂如珠,才发自内心地全面感受到黄田村的古建筑之美与人文之美,那是青春年少时期所没有的感受。

黄田村被评为福建省首批传统古村落,今年又荣获“福建省最美乡村”称号并非偶然。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地理条件,还有明清以来长久的人文积淀,近年来家园整洁、富美乡村等建设,使得黄田村在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大放异彩。

翻开黄田村曾氏族谱可以看到,自古以来,黄田曾氏住民既重视科举功名也重视经商贸易。经商主业是贩卖烟丝和种植晒烟,还涉及棉纱、包纸等多种业务,族人的生意轨迹遍布潮汕、苏杭,生意兴隆,为该村大量古民居的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黄田村历史上总共有过八座生土圆楼,目前仍然保存较好的是詠春楼、联辉楼、拱方楼、龙见楼、南阳楼、衍庆楼、老碧楼等七座,第八座俗称“后楼仔”已毁无踪迹。村内各个角落都有鹅卵石铺筑的巷道相通,把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古民居和旧祠堂、土楼串联起来,行走其中,仿佛是在时光隧道中穿行。

黄田村内体量最大的生土圆楼叫龙见楼。龙见楼建于清康熙辛酉年(1681年),全楼由一个大门出入,中心是一个公共活动的大内院,不设祖祠。站在三层楼上依窗望远,龙见楼的大气与霸气尽收眼底。族人传说,楼墙宽得可以摆上八仙桌,四人围桌饮酒还有余地;若用一根面线围绕大楼一圈,再用这根面线煮成面食,几个后生子也吃不完。土楼原住民曾庆兴老人回忆说,以前由于住房紧张,他把自己居住的二楼楼墙掏空,在掏空处增加一张床位,床下设置柜子置放杂物,由此亦可见楼墙之厚。龙见楼楼内场地中央位置的回声现象、室内全无蚊子的奇特现象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黄田村内最小的袖珍型生土圆楼叫作衍庆楼。衍庆楼靠近黄田村西边的小河,建于清道光年间,楼外沿直径仅有38米,不及龙见楼的一半, 18间共14个门路,只有龙见楼的三分之一。衍庆楼楼房小巧别致,冬暖夏凉,别有一番情趣。如果把龙见楼比做膀大腰圆的莽夫壮汉,那衍庆楼就纯粹是一个细小别致的小女子。

黄田村最为出名的土楼当属詠春楼,这是一座从名字就可以推断出书卷气十足的土楼。楼主人曾萼的名字为大众所熟知。詠春楼建于1770年,时为吏部尚书的谭尚忠题写楼名,楼匾是花岗岩石,可惜已经断裂,题字却还清楚,笔力刚劲,耐人寻味,见证了楼主人曾萼与谭尚忠之间深厚的同学情谊。詠春楼与龙见楼的建筑特点相似,只是体量比龙见楼略小,公共内院、包括各单元内天井地面统一铺上花岗岩石板,大小门框都是巨大条石砌筑,气派与别处自不相同。

“面山秀出文峰锐,襟水环流玉带宽”,久负盛名的“聚顺堂”门联“勾勒”出黄田村的地理布局。聚顺堂是以清朝乾隆皇帝敕封的“廉政公”曾萼为典型,他一生公正廉明,政绩斐然,为孝告老,服务桑梓,忠厚好义,关于他的遗闻逸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聚顺堂如今成为教育后人的“廉政公祠”,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参观。站在聚顺堂内往外眺望,可见屹立远方的“笔尖峰”,背衬着悠悠白云和朗朗青天,天人合一的意境宛然如画。

在男性为尊的古代社会,在黄田村却有一位被曾姓后人敬称为“八婆太”的女性受到族人的敬佩。这是一个在诗礼传家方面富有远见卓识的女人,是黄田曾氏三世祖妈张氏,由于她率先创设了“书田制度”,激励和培养了本村许多人才。明清科举时代,黄田村出了3个进士,21个文武举人,占平和全县曾姓41名的二分之一强,黄田村曾被乾隆皇帝敕封为“文武世家”,古时有过“黄田府”的美称。

如今的黄田村,每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村外紧靠河边的古榕公园就成为充满诗意的休闲场所,广场音乐悠扬悦耳,休闲的村民不论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前来这里,或凭栏吹风、观赏月色,或引吭高歌、翩翩起舞,一幅幸福美丽的图景已经悄然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