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家乡味的 林语堂

作者:王兆胜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8-07-09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与黄荣才先生结缘已经有多年,虽记不得初见始于何时何地,但不外乎与福建漳州——林语堂老家以及林语堂纪念活动相关。一是林语堂先生的祖籍地——漳州市的五里沙;一是林语堂先生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漳州平和县。正是林语堂将我和黄荣才连在一起,否则我们不可能由天各一方变为有线相牵且常相往来。

我从事林语堂研究二十多载,其间,多次见到时任平和林语堂研究会会长、平和林语堂文学馆馆长的黄荣才先生。黄荣才以自己是林语堂的家乡人自豪,又以宣传、传播和介绍林语堂为己任。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金碧辉煌的名字,为人诚实憨厚,尤其对林语堂充满感情。黄荣才先生出版过多部与林语堂有关的作品,如今,他的另一本书《少年林语堂》又要面世,这既是一件喜事,也是一件幸事。

《少年林语堂》是一本特别的小说,它以林语堂十岁前的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从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长久不为人知,或知之不详的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独特世界。本书有以下特点:

一是它虽为小说,但都有具体可靠的史实为依据,有些内容还建立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这就为本书确立了“史实”的整体基调,而不是信口开河地随意编造。

二是身为林语堂乡党,黄荣才受林语堂家乡的文化浸润甚深,知之甚详,多得三昧,所以自有别开生面,为外来研究者所不及之处。可以说,作家黄荣才是带着福建漳州,尤其是平和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来写林语堂的,其描写颇有神韵。如喝茶、赴圩、过节、过年以及方言土语等,都被作者写得活灵活现。这极有助于表现少年林语堂的个性,故乡的文化也成为林语堂文化思想的源头。

三是小说的笔法与创意。尽管是以林语堂的少年故事为据(这些故事在林语堂的回忆文字中可得到证实),但本书毕竟是小说,这就要求有想象、创造、虚构。在后一点上,黄荣才进行了艺术加工,有不少发挥和创意。这在写林语堂的父亲、祖母,以及林语堂的聪慧与顽皮上,都有突出表现。就好像编织一件竹器,打好底子,如何编出美丽的图案,怎样做到五彩纷呈,并带着温度和光芒,这是需要艺术加工的。作为林语堂研究者,我对林语堂的史料可谓了如指掌,但这本小说体的林语堂传,每一章节都有让我兴奋之处,这就是小说艺术的升华与创造之功。

四是本书是对少年林语堂最丰富、真实和浪漫之描绘。自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人们对林语堂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讨,不少领域都有专深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少年林语堂的资料显得较为薄弱,这与不少研究者都是林语堂的外观和远观者,也是作为林语堂的“他者”有关。黄荣才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能深入林语堂家乡文化之精髓,将少年林语堂的方方面面凸现出来,并给予艺术化定型。在这一点上,作者可谓功不可没。这将成为林语堂研究的坚实底座和真正走近林语堂的一座桥梁。因为,少年林语堂对于他后来的人生至为重要,其中隐含着不少地域文化的基因和密码。

五是语言活泼自由,诙谐多趣。要反映聪慧甚至调皮的少年林语堂,用刻板的语言显然不成。在此,黄荣才找到了恰当的语言,给人带来欢快与智慧。如作者这样写少年林语堂的刁蛮:“他看到屋后的龙眼树下有几只母鸡趴在那儿,就丢了一块石头过去,把母鸡吓了一跳。母鸡站起来挪开几步,看看没有其他危险,就停下来,有的继续趴下。和乐很不高兴,好像自己被轻视了,他猛地冲了过去,那群母鸡顿时慌张了,‘咯咯’叫着跑开了,有只母鸡还飞到龙眼树的枝丫上,蹭掉了几根羽毛。和乐捡起羽毛,在脸上划来划去,柔柔的羽毛划在脸上,很舒服。”这一形象化的语言将调皮但极为敏感的少年林语堂一下子写活了,文中诸如此类的生动描写还很多。

总之,这是一本很有价值和值得阅读的书。首先推荐给那些怀揣着美好愿景的青少年读者,少年林语堂的故事一定会让你们从中受益,同时也推荐给林语堂研究者和成年读者,因这本小说有奇思逸笔。

祝贺黄荣才又有新书出版,也祝他在林语堂研究和传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奉献出新的精品力作。

(注:王兆胜 林语堂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