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清代祥和楼:一楼出了两“举人” 慈祥谦和家风传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18-05-14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漳州新闻网讯(汤绍平林小良蔡艺荣吴巧莉)在平和县崎岭乡的南湖村有座建于乾隆年间的土楼,名叫“祥和楼”。这座土楼的设计者曾天凤不仅匠心独运的将“慈祥谦和”的家风融入到土楼的建设中,更是言传身教,培养后代,与儿子曾文粹相隔六年先后中举,“父子登闱午子科”在当地传为佳话。

  4月3日,记者在南湖村见到了这座土楼。走进一看,楼门上方石雕匾额“祥和楼”三个大字显得端庄隽永。匾额抬头写着“旹shi,乾隆丁未岁”(公元1787年),至今年恰好231周年。

  祥和楼为同心双环圆形土楼,楼门朝南,推门而进,中间是个直径约15米的圆形石埕,地面由鹅卵石铺成。楼内结构分为前后两落,前落一层,后落三层,中间以长方形天井相隔。整座楼由8个独立单元、72个房间组成,每个单元呈扇形,前落面阔一间。

  据曾氏族谱记载,祥和楼的建造者为平和崎岭曾氏第十四世公曾天凤。乾隆甲辰年(1784年),曾天凤独家举资建造祥和楼,至1787年建成。土楼筑成,曾天凤举家迁居“崎仑堡(崎岭之旧称)”,又在楼边另造平屋开设私塾,教化曾氏后辈之余,亦惠及外姓子弟。

  曾天凤的五世公曾敦立曾经向一代大儒王阳明呈请添设平和县;七世公曾璋曾任南京兵马司指挥使、广州府事等职,官至五品奉训大夫,其所建于九峰东门外城隍庙门口的“龙章褒宠坊”迄今仍为平和一景。据当地曾氏族籍记载,曾天凤,字冲云,号桐轩,乾隆甲午科举人,曾任大桃知县,例赠文林郎。曾天凤育有六子,其中三子曾文粹为乾隆庚子科举人,曾任南安教谕。

  农耕时代,乡人普遍耽于农事,有条件读书识字者固然不多,能登科及第者更是凤毛麟角。在当地,还流传着曾家“父子登闱午子科”的佳话。“曾天凤是1728年出生的,直到1774年才中了举人。中举后他更加重视教育,培养他的儿子认真读书,前后只相差了六年,他的儿子曾文粹也中举了。”说起“父子登闱午子科”,当地村民曾伟良如数家珍,一家人先后出了两举人,这与曾家良好的家风密不可分。曾伟良说,曾天凤重视言传身教,不仅出资开设私塾,教化曾氏后辈之余以及外姓子弟,更是把“慈祥谦和”的家风融入到土楼中。

  “祥和楼里每个房间住着不同兄弟,但是房间的门都是相通的,兄弟间不分彼此,房里的东西兄弟间也都可以互用。不仅一楼,连二楼、三楼包括走廊都是像这样相通的。”曾伟良向记者介绍道。原来,和一般土楼不同,祥和楼一层的八个独立单元在一楼和二楼各单元房间之间留有一门,平时关闭,打开则成为邻里互通的廊道,每个单元既有相对独立的私密空间,又有互为融合的公共区域。即便是兄弟分家,楼内亦未另外开设门户,既使楼内8个单元的原有格局免遭破坏,也体现了兄弟情深的和谐、团结氛围。

  曾天凤为子孙后辈建造了坚不可摧的祥和楼,也留下了“慈祥谦和”的传世家风。曾氏家族立足以此,近则有至漳厦发展者,远则有东渡台湾、“过番”前往南洋大马另谋基业者,至今繁衍十数代,人丁已达400余口。

  遗憾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固守祥和楼的200余口曾姓人家陆续迁出,祥和楼也日渐式微。楼内个别单元前落屋顶已然塌垮,一幅破败苍凉的景象。所幸的是,从祥和楼走出去的曾氏族人意识到土楼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自筹资金对祥和楼进行保护性修葺,使其免遭坍毁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