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平和的年味

作者:曾美旋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8-02-14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春,近了,年,到了。

看,东大街两旁的灯架上,已然齐刷刷地挂上了红红的灯笼、红红的中国结。看,行走在街道两旁的孩子们,指着灯笼,露出甜蜜的笑脸。年味,渐渐地涌上心头;年味,慢慢地在大街小巷蔓延。

年,在记忆的脑海中漂浮着。还有那香飘四溢的年味,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在匆匆忙忙赶回家的脚步里,在和家人急切团聚的期盼里。年终岁首,时间,踏着轻快的脚步,伴着腊梅独枝俏的喜庆,携带春的气息,已然扑面而来。在外地工作的人们,带着满心的期盼,带着满满的爱,踏上归家的路程,尽管一路风景旖旎,但,家才是最终的归宿。

年,是爸妈盼儿女归来时激动的泪水;年,是儿女日夜兼程归家团圆的孝心;年,是承欢膝下欢聚一堂的天伦之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年的记忆却变得愈加清晰,祖祖辈辈传承下的乡俗民风的习惯,从未淡忘。

腊月,是迎春接福的前奏。一碗腊八粥,五谷杂陈的香味,吃出了一家人的亲情味道,吃出了年的习俗,吃出了忙碌一年的乡亲们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和渴望。

腊月后,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人们赶集置办年货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忙,大包小包往家拎。办好年货,到了腊月二十一,又得忙着“筅尘”(大扫除),把屋里屋外的卫生犄角旮旯清理得干干净净,期盼来年一切顺顺利利。

腊月二十三,小年到了,送尪上天,就是送神明“上天奏好事”。来年正月初四再接尪,让神明“下地保平安”。

除夕的前一天,贴上春联,贴上年画,挂起红红的灯笼,烛火摇曳,人们在祈福来年的愿景。

迎接年的到来,少不了富有平和特色的年糕、菜头粿、香肠,犒劳人们一年的辛苦忙碌。

浓浓的年味一直延续到正月。

正月初一,大人们拜完天公,小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早早地给长辈拜个年,高高兴兴地领个大红包,吃个有大溪豆干和青菜的早餐,就可以出门走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了。如果有客人上门,奉上山格的“姑娘肉”、南胜的“麻枣”、小溪的“枕头饼”、九峰的“隔壁香”,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正月初二“女婿日”,女婿上门给二老拜年,送上鸡、猪脚、猪肚、糕粿等丰盛的年货,然后欢欢喜喜地在岳父岳母家吃一顿团圆饭。

在平和,民俗味特别浓郁。为表达对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期盼,紧接着,民俗活动也陆续登场。

正月初五,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九峰镇复兴村的崇福堂,每年的正月初五谢安王公出庵巡游,到正月十一入庵。信众们抬着谢安王公等三尊神像,沿街巡游。当地民众组成的舞龙队、腰鼓队、健身队敲锣打鼓也来助兴,整个盛装巡游队伍浩浩荡荡,长度数百米,旌旗招展、锣鼓喧天,蔚为壮观。据说,这一活动已经持续了500多年。

正月初五,也是崎岭天湖堂保生大帝一年一度出巡的节日。当地信众用精美绝伦的清代漆金木刻神轿,抬着保生大帝到十二牌社(村)轮流巡视七天。

正月十一日下午,在国强乡高坑村还有独具特色的“走水尪”活动隆重出场。为感谢神灵降福,正月和二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母亲河花溪水也是冰冷刺骨。小伙子们抬着神明的“銮轿”在水面上飞奔,时而还忽上忽下,左右摇晃,矫健的身影,和着岸上的锣鼓喧天,和着礼炮齐鸣与“加油”的高呼声中,在水面溅起阵阵水花上,有如雄鹰击水。水花像勇士们身上沸腾的血液,奔流的汗水,激动的泪花。

初九拜天公,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闹花灯,看龙艺。

平和的年味,就是这么浓。

年,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围炉,听一听爸妈的祝福和愿望,谈谈对来年的期许。

年,在家的温馨中,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味道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