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专栏展示> 历史渊源 > 正文

克拉克瓷:心中的圣女

作者:怡 霖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0-09-09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把瓷比作女子,那是最恰当不过的,尤其是青花瓷,她素雅高洁、淡蓝而纯净,难怪人们钟情于她。当然,也是因其清淩如水、毫不张扬的个性,才更加令人魂牵梦萦。
  印象中,我从小就是手捧青花瓷长大的,家乡赐她一个别致的称呼,名曰“洋花碗”。如今细思,应是我祖父从闽地带往浙江的,可见我祖父的垂爱程度。而对“洋花碗”如此的雅称,也应该追究于当时曾经越洋过境的鼎盛。碗柜里大大小小的青瓷碗,那时无知的我仅仅懂得她是个容易破碎的东西,却不知她的珍贵。
  我曾经几度意外而又不意外地闯入她的故乡——福建省平和县。据载,该县之所以取名平和,源于一个叫王阳明的人,他原名守仁,文治武功,勋业卓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率军平寇之后,为使该地长治久安,上奏朝廷,以“寇平民和”之意,取名平和县。正德十二年底,朝廷批准了王阳明的奏请。王阳明还是个理学家,而且“致知格物”,善修心之道,还“知行合一”。
  在王阳阴的带领下,正德十四年(1519)至崇祯六年(1633),有一群赣籍窑工居住平和南胜、五寨一带,后来就出现了“十里窑烟”的盛况。这些人精绘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象征安居乐业百兴俱旺的生活寄情于青花瓷。400多年前,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了一艘商船,船上有近万件的青花瓷器,但不知产自何处。后来,因为这艘葡萄牙商船名叫“克拉克”号,所以,在一场“晚到了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拍卖会上,这批青花瓷器就被命名为“克拉克瓷”,从此她的女儿们有了一个十分洋气的名字,亦一举成名天下知。
  其实,瓷是需要静悟的,唯有当你处在这种状态之下,瓷的端庄、美丽和高洁,还有她的纯净与女人味才会被品读出来。出淤泥而不染,尽管数百年的风雨洗涤,但她却出落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引人注重并让人痴迷。细细的回味中,我的心思又回到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前,当第一个青花瓷脱胎下来的那一刹那,人们就惊呆了。人们没想到的是,出身低*的泥地里竟能生出如此高贵的女儿,莫非是做梦么?然而,一次次的奇迹出现,证实了这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长大的青花瓷也越来越让人惊艳,尤其是当她悄然进入了烟雨弥漫的江南国画之中时,更加浪漫。她时而被墨色点染,时而被火苗燃烧,时而又像一群飞鸟掠过繁花似锦的草丛。其实她已经离不开山水了,她也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因为岁月已经在她落难的时候,教会了她怎样观察天候。而她本来就是个聪慧过人的人,所以她懂得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她心中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是能够像月亮一样发光发亮,带给人们意外的喜悦和兴奋。
  坐落于龙海的“月港”码头,则是青花瓷迈上越洋征途的第一步,正如新娘迈上新郎官的红花轿,由此起航异国他乡。正值一个雨后黄昏,我幸临“月港”河畔,极目眺望,一艘艘宏伟船艇泊靠在成“月”字形的港口,其壮观程度完全可以想象到当时繁盛的规模。有一条支流可以直接通往芗江及至平和。那些典雅的青花瓷就如黄花闺女乘坐小船悠悠漫入月港,遗憾的是,“月港”于清初实行“海禁”后衰落,原本以青花瓷独占鳌头的码头因销路受阻呆滞而走向颓废,使得后人只能依凭浩浩烟波与堆堆窑迹而作一番喟叹遐想。
  而今天,作为青花瓷原产地之一的福建省平和县,因为找到了失散400多年的女儿,而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尤其是再次为她掀开红盖头以后,更加令人惊喜。当薄薄的月光,薄薄的水墨,泼在那块山水上时,可以想象,那是多么的写意,多么的抒情。而我心中的克拉克瓷——心中的圣女,是一个美丽而迷人的女子。我必将以我的真心和永远去热爱她,何况,她本来就是大地的女儿,拥有纯朴的灵魂。正如我的爱情找到婚床,然后优雅而又高贵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