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兰蕙之香

作者:罗龙海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7-11-08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有茶一壶,足以慰风尘。独自泡茶,闲翻古籍,触眼这么一句,“茶出大峰山者良”。心中不仅一荡:大峰山,是哪个所在?良,好到什么程度?

翻阅古代志书典籍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你不动它,它就只是一本沉默的书,一堆无言无语切割整齐叠压在一起的纸。而一旦你动了它,手指掀开书页,把眼神静静地与书页上面的旧体小楷粘在一起,那么,这些志书典籍就会变成孙悟空脚下的筋斗云,那些蝇头小楷瞬间把你带到几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去。许多不经意的遇见就此发生,它让你心生喜悦,激动,或者疑惑重重,随时改变或坚定了你的认知,诱发你重新审视现实或提升理解。

就在秋天的午后,远山秋茶正在采摘,茶叶车间里茶香袅袅的日子里,我在家里,在茶水水汽蒸腾中,与清道光年间署知县事黄许桂主修的《平和县志》上面的“茶出大峰山者良”这一行字相遇。这是一句关于平和茶早期的官方记载。这让我很疑惑,修志者未免太吝啬笔墨了吧:为什么厚厚的一本县志只肯用一句话来记载本地的土特产品,且只用一个“良”字来描述它的品质呢?在动不动就推行“云空间”“大数据”海量信息的当今社会,平和县志关于平和茶的一句话的记载,信息量未免太少,既看不出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也看不出饮茶群体和风俗习惯。

虽然是这么简单到极致的一句话,却代表了一代人的选择性记忆,约略可以说明当年修志者的一种心态:茶在当时的平和不占有重要位置,不是社会饮食的主流,或者当时平和地界内种茶面积不广,商界茶市不兴,总之社会上茶事氛围不浓,不必多写。但是又不能够完全不写,因之当时主修县志的黄先生就勉勉强强地写上这么一句。

查阅漳州茶史,万历《漳州府志》卷五在《长泰县志》《南靖县志》《龙溪县志》等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且有具体数量,有正德间年贡多少、嘉靖间年贡多少云云。既然要作为贡品上贡,政府当然要重视种植推广,难道平和茶当时不被漳州府所青睐,入不了当时主政官员的法眼?用现在的话说:难道没有被派单?

古书记载限于当年刊印技术所限,字斟句酌地浓缩、惜墨如金地简约,实属正常之举。从字面理解,这句话就是大峰山生产的茶叶品质优良,其他一些不确定的信息我们也没有必要乱加附和、猜测。浏览县志可知,大峰山是指现在的灵通山,是一座雄奇伟岸的、以丹霞地貌地理特征闻名于世的大山。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名闻遐迩的风景区的灵通山以前居然盛产茶

叶,这在今天的灵通山上可是很难看出的,难道真的应验了“沧海桑田”这一成语?

明末漳州人,曾任太常寺卿的陈天定游大峰山佛祖岩时曾留下诗句:“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这句话暗示了当时灵通山还是人迹罕至、物产不丰,只有茶叶被人推崇,成为大山唯一一种可以拿得出手的迎客之道。“僧贫只荐茶”,那茶品相如何、滋味如何呢?作者没有直说,只说香,那到底是什么样的香型呢,没有明确。

幸亏相距灵通山几十公里远的大协关上,古时候也有人用诗歌的形式描述了古代的平和茶,作者与陈天定同为明朝人,他就是明龙溪县名士陈正学,他在《石晶泉歌》一诗中写道:“此时更不烦水递,茶香隐隐为兰蕙。”

从诗歌题目可以看出,诗文本意写的是泉水,是今大协关顶上石晶宫后面的山泉水,茶只不过是用来衬托的。不过,这一衬托,却写出了平和茶古老正宗的味道:“兰蕙”滋味!由此可见,当代平和人热衷于把本地茶称之为“奇兰茶”,绝不是毫无来由的。

自古以来,兰香都被视作高贵的香气。这首诗歌的“兰蕙”一词,比县志上面孤单的“良”字,更具体更有神韵地写出了平和茶自古以来所具有的独特香气。纵观品茶经典诗文,除了平和茶,还有哪个地方哪种茶能够散发出“兰蕙”香气的?陈正学所品饮的香茶当真是茶中极品了。

清晨旭日前,黄昏月初升,陈正学静坐在山前凉亭中,用平和第一泉之水泡兰蕙之香的本地好茶,鼻翼间涌动着、弥漫着沁人心脾的兰花香味,怎不令人如痴如醉?古今名士,谁不发自心底喜欢上这样的人间美事!平和茶,自古以来都是不平和的,它入口时浓郁的兰花香气总是令人记忆深刻,一改原有的喝茶印象。陈正学所泡的茶是否采自大峰山,不得而知了,因为大协关本地自古也有茶叶生产。

茶一直是文人下笔的对象,不论古人还是今人。出生于平和县坂仔镇的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关于茶的妙论,为人所津津乐道,他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最为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的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详细思量林语堂的茶论,从一泡、二泡、三泡的说法来看,只有我们闽南漳州的乌龙茶流行这样的泡法,这样的奇谈妙论,灵感应当归功于自小就受到平和茶“兰蕙”香味的熏陶之故。

关于喝茶,古代平和县志官方记载虽然不多,民间传说口口相传的却不少,而且还都是著名人物,像王阳明深夜品茶“分杯立县”、黄道周彻夜撰写碑记“峰茶润笔”等故事传说,为平和茶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韵味,喝茶之时,若是佐之以这些历史典故,或多或少接受一点人生智慧的启迪,比之现今四处流行的什么茶艺表演手舞足蹈的肤浅演绎不知要好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