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坂仔东风土楼联语漫谈

作者:⊙郑晨寅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7-02-28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福建土楼是享有盛誉的“世界遗产”,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漳州土楼,主要分布在南靖、华安、平和等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随友人至平和县坂仔镇参观了几座土楼,尤有感于其楼联语的丰富内涵,遂草成此文,略作阐发,以为抛砖引玉之用。

薰南楼

此行我们走访了环溪楼、宾阳楼、庆阳楼、薰南楼四座土楼,皆位于坂仔镇东风村。其中规模最大的环溪楼建于清嘉庆丁丑年,据说直径达120米。甫一走近,映入眼帘的即为遒劲有力的行楷匾额“环溪楼”,其楼联为举人曾文粹所题:“南山佳气护长垣,规模豫大;北斗祥光辉画栋,景象昭明。”此联气象颇为不凡。北斗七星是夜空标志性之星辰,古人用以辨方位、定季节,久而久之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内涵,故言“北斗祥光辉画栋”,以庆祝华宅之落成。而与“北斗”相对的“南山”,本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亦为常用吉语,又因陶渊明《饮酒》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或为“南山佳气”之所从出。但“南山”在此亦有即景而言之意,因为坂仔的南面正有一座南寮山,可省称为南山。应该说,这些内容皆较为明白易晓,而“豫大”“昭明”二词皆与《周易》有关,或恐未必广为人知。《周易》有《豫》卦,下坤上震,雷出地奋,顺性而动,故为欢乐之象。其九四爻辞云:“由豫,大有得。”此当为“豫大”之出处。而“昭明”则出自《晋》卦之《象传》:“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尚书·尧典》亦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之语)可以说,此联情景交融,用典蕴藉,加以“环溪”之名(当年楼前有溪流环绕),此楼豫大昭明之规模景象,两百年之下,犹可以想见。

宾阳楼朝东,日出于东方,以楼为主,以日为宾,故称“宾阳”。宾阳楼的楼联为:“宾朝曦于旸谷,天启文明,凤髻鸾发仪羽现;通真气乎西山,地钟瑰异,铜壶宝鼎物华新。”据说坂仔有“铜壶”“宝鼎”之别称(又一说是东风村原名即为“铜壶”);而上联亦含《周易》之典。《乾》卦九二爻称“见龙在田”,正是日出之时、天下将明之象,故《文言传》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当“日出于旸谷”(《淮南子》语)、晨光熹微之际,万物初现轮廓,“天启文明”一句可谓传神。坂仔有双髻山(即双尖山),此当为“凤髻鸾发”之源,“仪羽”为凤凰别称,而《渐》卦上九爻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则可备为一说。此联为清乾隆朝文华殿大学士蔡新之第六子蔡本俊(嘉庆四年进士)所题。蔡本俊落款自称“姻眷弟”,可知为坂仔姻亲;而蔡新本人亦曾为坂仔五星村贵阳楼题写楼名、楼联,新母林氏,或与坂仔有密切关系。

庆阳楼

庆阳楼是一座方形土楼,因其主要建筑材料是青砖,故也叫“砖仔楼”,据说楼主为女性。题联者为乾隆进士曾兆鳌,其联曰:“钟毓凝辉,为创为垂光绣闼;明阳正丽,卜年卜世焕层楼。”《孟子·梁惠王下》云:“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左传·宣公三年》则载:“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为创为垂、卜年卜世,正写出了前辈创业垂统、后世瓜瓞延绵之意。《离》卦《彖传》有“重明以丽乎正”之语,此或为“明阳正丽”之所本;其卦辞曰:“利贞,亨,畜牝牛吉。”牝牛者,母牛也,似亦切合于楼主的性别特点。

环溪楼

最后,我们来到薰南楼前,此楼名及楼联皆由乾隆年间进士何子祥所题写,其联曰:“嶂列屏开,石阙祥云依圤极;风和日暖,天炉宝气焕南山。”薰南楼坐北向南,门前峰峦起伏,确实有“嶂列屏开”之势。此联中“阙”字字迹不太清晰,有人认为是“扉”,有人认为是“阙”,从对联的平仄要求来看,当以“阙”字为佳(待考)。而“圤”原字如此,但“圤”通“墣”,土块之意,语义不通,平仄、对仗也不适合,我怀疑是“北”字之错讹,或系刻工手误,或因避讳原因所致(待考)。楼名“薰南”极可能来自相传为虞舜所作的《南风》歌,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之语(见《孔子家语·辨乐解》)。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南风有利于庄稼生长(《诗经》称南风为“凯风”),由陶渊明《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之语正可见之。据陪同参观的赖友信先生所言,此楼主人原为八品农官,这样的话,以“薰南”为名就更为贴切了。

宾阳楼

匆匆半日,依依惜别。回望东风村的这几座土楼,一色的青石楼门,展现了不俗的规格;几处断壁残垣,却昭示着风华不再。而四处楼联最令我印象深刻,题写者为三进士、一举人,其地位、名望、书法皆有可观;其斐然文采,更让我体会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共生、交相辉映,体会到崇阳仰正、热爱家园、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寄托。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年陈寅恪先生即以对联作为清华大学入学试题,他认为对联可考查考生的文字功底与思想条理,以及读书之多少、语藏之贫富,洵为定论。福建土楼众多,土楼对联亦触目皆是,其中多寄托着老百姓为善劝学、敦亲睦族、弘扬家风的美好愿望,但是,像东风村如此层次与内涵的却屈指可数。如何更好地保护、挖掘乃至发扬坂仔的土楼文化,如何梳理出从明清至今、孕育出文化大师林语堂的平和文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