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书道者得人道——黄榕城的书法艺术
一
书道为何?其实就是技道、人道,练得技道、修出人道,则书道成。
昨天回老家平和,听一个书法同道人与漳州书协副主席黄榕城聊书法,听这两位闽南“有思想的”书法家聊书法之道;听黄榕城讲30年无师自通,在书法之路曾经有过“折断毛笔”,在困顿中上下求索;听他讲如何给他的徒弟……“兰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最高奖获得者,侄儿曾锦溪一直以来的言传身教的故事,于是做上述感慨:书法之道的功夫在书法之外。那就是,书道即人道。由于黄榕城是从政而兼得书法之趣,所以,他讲的“内圣外王”之道,更比一般人透彻,入木三分。
中国人“内圣外王”的道路有很多条,最后都殊途同归。但其中一条可以让平头百姓也能“超凡入圣”的“内外兼修”之道就是书法。 我的同宗乡贤林语堂对书法是这么评价的: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书法既成,书画皆通。但如果本末倒置,势必最后“江郎才尽”,开始时即使好好,过些日子也是了了。
最著名的中国画家之一赵孟頫(1254—1322)在谈到自己的绘画时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六法原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当然,一切爱好皆起源于一个“趣”字,而做人又归于“趣”字。黄榕城30年前爱上书法,是始于他母亲认为“写字是人的面子”,正人心从正书法开始,因而得其“趣”开始了他一生至今受益匪浅的书法之路的。
正如101岁接受采访时的日本的长寿女性笹本所说的“只要好奇心还在,心情还在,无论多少岁总是能有新的开始。难得活着,我觉得有想要见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想去。哪有工夫去死呀。”
一个“趣”字可以乐活终生呀!
由此可见,由“趣”入人道,才能得人生之“天真”。黄榕城就说,他最喜欢的书道信条就是“振迅天真”。能得艺之“天真”者,乃是“技进乎道”!
谈及每当少他15岁的爱徒、侄儿曾锦溪屡获佳绩时,黄榕城都会告诫侄儿,德艺需不断兼修,“虚心,再虚心,渐行渐远方可期!”
他为什么要告诫他的爱徒侄儿“虚心,再虚心”?
因为人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状态才是对养生有利。保持艺术的“趣”度……即黄榕城所说的“振”,也同样需要这样的“饥渴”状态。
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有艺术境界上的“迅”。没有了“虚”,必然“满”,一“满”则溢。如此一来,何来艺术进步?
黄榕城特重“灵机”的“启”。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悟性就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把“机”打开。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对于医生而言,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他教导曾锦溪学书法,深入经典传统,提取精华,追求个性,走一条有别于他人教授书法的启灵机之路。不管是讲传统中国书法理论,还是亲自示范指导锦溪临帖、谋篇,无处不在启动他的灵机,让这个书法作品灌注生命,从而“气韵生动”。
更重要的是,他不但要让书法作品“气韵生动”,更要讲究生命的品质与层次。他把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言传身教给锦溪。
正如中医的养生那样,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有道是,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正因为他自己的身体力行,佳绩不断,探索研究不止,给了曾锦溪及其他求教者极大的鼓舞与动力。
这次中国书坛高规格的《2016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由专家组提名近十年来全国各大展赛获大奖的250名作者,通过初评、复评、终评最后评出53人入选参展,叔侄俩通过数轮评选被邀请参展,实属难得。
二
观黄榕城的书法作品,小楷风轻云淡,有老庄飘逸之风,又不失颜真卿骨架雄奇,笔势千钧之力。无藤蔓缠绕之感,却有呼吸吐纳,上承下接,互相呼应之功。观黄榕城的行草书法,枯笔苍劲,赏心悦目;大巧若拙,肥瘦得宜。
线条的力度是书法的生命。力度就是力量在线条中的体现,判断书法线条的力度要全面,要通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线条表面无非是干笔、湿笔,浓笔、淡笔,粗笔、细笔等等,这些都是笔画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判断线条力度标准。
黄榕城的书法作品,小楷线条俊隽中有魏碑的古风之气,风轻云淡中有地土的厚实之韵;而他的行草,“干笔、湿笔,浓笔、淡笔,粗笔、细笔”运用得当,充分展示了书法的线条之美。
黄榕城的书法作品,不求外观的“漂亮好看,流畅”,而是处理好力道的“积蓄”与“爆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矛与盾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所提倡的“太极拳”书法的精髓之所在。
本人略有涉猎“心意六和拳”。其拳顾名思义,是由心生意,又由意传化为拳招,故又名心意拳。
在修习心意拳的时候,有“外三合”和“内三合”的要求。所谓“外三合”是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是身体各部分在运拳时都要互相配合的;而“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其实,书法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观黄榕城之书法,特别是他的行草,我仿佛就能看到书法界的“心意六和拳”。看到他的书法创作过程中的爆发力的形成从力量的积累到力量的释放;看到了作品中的如同心意六和拳里头的“龙、虎、马、猴、鸡、鹞、燕、蛇、熊、鹰的扑击、穿侧、捕食、闪躲”等中国象形文化特征与独有魅力。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道理相通的。而这些象形韵味十足的书法“心意六和拳”的境界达成,同样需要书法创作者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好的书法作品,与其说是精于书道的结果,还不如说是重在人道的结果。黄榕城的书法作品,应该说是“得书道者得人道”,同时“得人道”又反过来“得书道”的成功实践。
中国书法理论家卫夫人说过,太干涩,骨太多,如干柴,不好。太浓墨,笔力软,如墨猪,也不好。她所推崇的是骨多肉少,她称之为“筋书”。她说,“筋书”为圣。
我们看到了黄榕城在如何处理书法的“筋”与“肉”方面的努力与探索。这次他的作品能在重重把关筛选中脱颖而出,很好说明了他的努力与探索是得到书法界的认可的。
所以,我窃以为,书法的“环肥燕瘦”是每个人的审美差异。在这个包容度越来越开放的时代,我们不反对所谓的“工整漂亮”之美,但我们更应提倡“心意六和拳”那样的书法作品……朴拙无华,如松如柏,不管伟岸挺拔,还是虬龙盘亘,皆生机盎然,魅力无限。
写于从漳州-厦门途中。最后完成于厦门湖里陋室中。
书法家黄榕城简历:
黄榕城,笔名石箫,1971年生,福建平和人。现为平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协理事、福建省青联委员、漳州市书协副主席。曾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展赛评委。作品获:政府最高奖—国家文化部第十二届全国“群星奖”书法金奖第一名、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全国奖”、第二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精品奖、首届全国青年美术书法大展一等奖。十多次入选全国性专业展。
被授予福建省人民政府“百花文艺奖”,荣获漳州市人民政府第二、三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被评为“全国最具增值潜质百名书家”,香港国际拍卖公司“2007•最具投资人物”。
作品在《中国书法》、《书法》等全国各种专业刊物作过专题介绍。《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作过专题。先后在福建、北京、河南、山东、青海、江西、海南等地举办联展。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